一、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厉泽[1](2021)在《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乡村战略的实施,乡村环境变得更加宜居,产业结构转向多产融合,生产工具逐渐机械化,出行方式实现由自行车、摩托车向轿车的三重转变。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国道、县道、乡道体系日渐完善,但村道体系建设依旧滞后,村域内部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为适应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需求,对乡村村道体系建设做进一步提升优化,显得尤其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从“三生”需求出发,围绕村道体系与乡村生态环境、村道要素、村道建设与管养三方面构建乡村村道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村道体系评分提供标准。根据长沙城郊乡村的发展类型,以普通发展型浏阳市卓然村、农业主导型望城区盘龙岭村、工业主导型长沙县石塘铺村以及商旅主导型宁乡市关山社区的村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村道体系规模、乡村生态环境、村道路面、村道界面、村道附属设施、村道建设、村道管养七个方面对上述四个村的村道体系进行调研、现状问题分析与村道体系评价,对比分析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提出优化方法和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乡村地区类似乡村村道的优化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三生”需求,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来优化乡村村道体系的建设,对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研究表明:(1)满足“三生”需求是村道体系建设的基准。村道体系设定有助于村道建设与管养工作,根据功能与服务需求将村道分为主干路、次干路、通组路、通户路、机耕道与山林道。连接县、乡及各村的主干道建设情况良好,而次干路、通组路、通户路在路幅宽度、路面状况、道路附属设施、路侧植物种植等方面不能满足三生”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应进行重点优化。(2)机耕道需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路面通行条件进行优化与改善,以满足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通行需求。(3)村道的管理与养护工作是村道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乡村村道不能“重建设,轻养护”,村道建设后需加强日常的管养工作,保障村道更好的为乡村服务。
李超[2](2019)在《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标准是指导交通运输行业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或交通行业为了加强标准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天津市的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相应的编制了一些适合天津地方特色的标准。现行的地方标准缺乏各部门间的统一协调,导致相关专业间的标准存在矛盾;现行的国家级行业标准实际上是对各省市共有特点的规范,无法对天津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指导。因此制定适合天津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对天津市的综合交通运输行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并对天津及外省市现行的地方标准、指南,优秀的科研成果,国家、行业标准的适应性分析,结合天津市交通各行业的专家座谈结果,针对天津市自身的地域特点,制定了《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在天津市的适应性分析调查问卷》。其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应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法、KMO法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效度满足KMO法的三个判别标准,保证了问卷数据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再次,应用灰色关联的TOPSIS法和VIKOR法对轨道类、水运类、航空类、综合类交通问题进行分析,得到轨道类、水运类、航空类、综合交通类标准的修编序列;采用粗糙集法和贝叶斯判别分析方法,对调研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到不同标准规范编制时序的线性判别函数,建立了贝叶斯线性判别模型,得到公路类标准修编序列。最后,通过对分析出的公路类、轨道类、水运类、航空类、综合类等急需修编问题,采用统计分析和贝叶斯方法得到“十三五”期间的天津地方标准修编序列模型和修编序列;结合专家座谈,完善了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修编序列,编制了符合天津特点的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本论文得到了天津市交通运输委科技计划的支持,研究成果的运用不仅规范了天津交通运输行业地方标准的管理,而且促进了天津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陈霞[3](2019)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旦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破损等病害,就容易造成破损蔓延,增加养护的难度与成本,强化其路面养护管控意义重大。本文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及成因入手,重点就常用的路面养护技术及应用要点进行了探讨,希望全面确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
陈春华,占小毛[4](2016)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施工的进程中,维修消耗成本偏高,并且维修周期也较长,极大地影响交通安全与公路的使用年限。主要介绍关于公路水泥路面维修养护的原因,并引出养护的原则以及策略,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公路养护的持续稳步发展。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5](2006)在《道路工程篇》文中指出一、道路工程建设发展概述 (一)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公路建设十年发展成就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市场,投资数量和开工项目之多,各国少有。从1990年到2003年的 14年内,全国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近2万亿元。其中,2002年达到3212亿元,2003年达到3715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交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成为交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主要标志是:
陈祖文[6](2003)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国道207线徐闻段全长33.7km,2002年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在验收国道207线湛江文明建设样板路工程时,对该路在管理与养护工作上给予较高的评价。结合国道207线徐闻路段的实践,简要介绍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中的一些探索与经验。
张德军[7](2002)在《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路行凯[8](2020)在《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高等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批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报考,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在院校的实训空间进行,对于实训空间的布局、研究与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空间作为学生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训空间的建设中缺乏相关的参考标准以及相关意见,很多院校采用普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但是个实训空间的特点各不相同,很难满足对某一专业的需求。本研究以当前较为热门、招生量较多的高职院校的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为对象,从其实训空间和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等,对道路检测与施工专业的实训空间的宏观规划布局、空间模式研究、空间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作出相关的总结和参考意见。为之后道路检测测量类专业的实训空间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对该专业的实训空间进行基础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是调研部分,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和1所校外实训场地的调研、测绘、图纸绘制、访谈等,深入了解了该专业的教学特点、流程等,并对实训空间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归纳。第三部分是论文第四到第七章的四个研究总结,首先是对实训空间在校园宏观规划和实训楼中布局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其次,对道路测量类实训场地的校内、校外场地设计与布局进行研究。再次,对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对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实训空间的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建议值。
徐希忠[9](2020)在《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呈现新的特点,道路交通荷载与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使得高速公路早期损坏日趋严重,道路服役性能急剧下降,频繁的养护、改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重载、渠化交通的快速增多,全厚式沥青路面也表现出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结构性变形等缺陷,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有机结合,既可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又可同时发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双重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遵循“材料性能分析-设计参数确定-力学响应计算-路面结构设计-现场应用验证”的研究主线,首先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符合法国标准性能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其次,采用法国两点弯曲试验机和简单性能试验机SPT,对EME-14(连续和间断)、EME-20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动态模量试验,采用两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构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疲劳曲线;再次,采用法国路面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模块,进行了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然后,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框架,结合课题试验路,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最后,采用净现值和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经济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我国工程实际,设计了满足法国性能标准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对比了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除了低温性能较常规沥青混合料差以外,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优于常规沥青混合料。(2)采用两点弯曲试验仪2PT,测试了不同温度、频率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相位角,利用SPT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绘制了主曲线;对比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不同测试方法动态模量的数值差别,分析了原因。利用两点疲劳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分析了不同应变条件下劲度模量衰变规律,绘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获取了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似,只是在数值上较大;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梯形梁两点弯曲动态模量要比单轴压缩模量小;在疲劳试验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EME-14-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疲劳斜率曲线斜率最小。(3)基于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版块中的特殊荷载模块,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不同层位的力学响应,以响应改变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合理层位,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层位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建议,探讨了层间结合状态、温度场对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了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从理论计算角度来讲,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位于下面层和底基层最为合理,可通过提升土基品质,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富油疲劳层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温度场、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影响显着,在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说,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最好,疲劳寿命最高。(4)基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调研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框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步骤,依托工程实例,采用现场轴载谱测试结果获取的交通参数,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采用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5)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总造价、养护费用、用户费用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与半刚性路面及全厚式普通路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评价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的结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
李海莲[10](2019)在《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路网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高速公路里程和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大多数高速公路已经进入养护维修高峰期。同时受西北寒旱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寒气候、高原冻土、大风干旱和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不断增加且成因更趋复杂。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及智能算法,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历史,深入分析和研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机理,研究建立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及预测模型,并结合养护资金及养护规划目标,构建路面养护智能决策体系,不仅对进一步提高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持。基于已有文献研究,本文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为主线,综合应用粗糙集、网络分析法、区间数、模糊分析、多维联系数等理论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北寒旱地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性能预测及路面养护决策与优化过程中涉及的路面技术状况评价、路面性能衰变预测、养护路段确定及措施选择、养护费用分配及养护决策优化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通过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内涵及其评价过程发展历程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基于路面技术状况的多元复杂系统,重点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功能性能、车辙性能、安全性能、结构承载力等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高速公路的周围气候、交通流量、路龄及施工与运营管理等要素对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系统总结了沥青路面损坏的类型及表现特征;并通过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通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研究建立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对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产生机理及主要类型的系统深入分析,结合传统评价方法中固定指标权重难以反映实际路况性能的不足,利用粗糙集知识粒度及网络分析法等理论,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知识粒度理论和ANP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权重标定方法。同时,结合区间数理论、模糊评价方法及粗糙集不完备信息系统,构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并以甘肃省管辖高速公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3)通过对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影响因素及传统预测方法的系统总结和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和改进的萤火虫算法,构建了基于IFA-SVM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并引入领域搜索及可变步长策略,克服寻优过程中萤火虫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发生随机移动,指导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寻优选择,进而选择对应性能指标实现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有效预测。并通过实例预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4)通过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目标的分析,进一步梳理了路面养护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应的技术方案。结合《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 5421-2018)等标准,根据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及其病害特征,建立了路面养护决策标准,构建了集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路龄、交通流轴载、养护历史、养护资金及养护规划目标于一体的养护决策模型,提出了养护路段划分方法和养护方案决策与优化技术。(5)根据所建模型及其对应的方法与技术,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智能信息处理算法,使用Python的Web开放框架Django及其集成插件,结合GIS技术平台和MySQL数据库技术管理平台,搭建了基于B/S架构的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养护方案智能决策系统。并结合实例测试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各类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关注 |
1.1.2 乡村振兴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
1.1.3 乡村村道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概念辨析 |
1.4 国内外乡村道路研究现状与述评 |
1.4.1 乡村道路发展研究 |
1.4.2 乡村道路规划方法、策略与规划设计研究 |
1.4.3 乡村道路评价研究 |
1.4.4 乡村道路特征研究 |
1.4.5 国内外乡村道路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5.1 乡村“三生”需求与村道体系的关系研究 |
1.5.2 村道评价体系构建 |
1.5.3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调研分析 |
1.5.4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评价与优化 |
1.5.5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的总结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长沙城郊村道体系建设与乡村“三生”需求之间的关系 |
2.1 “三生”需求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
2.1.1 从乡村“三生”空间到乡村“三生”需求 |
2.1.2 满足“三生”需求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的 |
2.2 乡村村道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体现 |
2.3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建设概况与相关规范、标准 |
2.3.1 长沙城郊乡村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
2.3.2 与长沙城郊乡村村道有关规范与标准的梳理 |
2.4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建设与“三生”需求的差距分析 |
2.4.1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产需求的差距 |
2.4.2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活需求的差距 |
2.4.3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态需求的差距 |
2.5 基于乡村“三生”需求下乡村村道体系的建设内容 |
2.5.1 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乡村村道体系 |
2.5.2 满足村民当下的生活需求 |
2.5.3 维护乡村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
2.6 小结 |
3 基于“三生”需求的乡村村道评价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评价的流程 |
3.3 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构建 |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5 指标权重计算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表与分析 |
3.7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设置 |
3.8 小结 |
4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调研、分析、评价与优化 |
4.1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现状调研与分析 |
4.1.1 普通发展型乡村——浏阳市卓然村 |
4.1.2 农业主导型乡村——望城区盘龙岭村 |
4.1.3 工业主导型乡村——长沙县石塘铺村 |
4.1.4 商旅主导型乡村——宁乡市关山社区 |
4.1.5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内交通工具的类型 |
4.1.6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
4.1.7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建设与管养现状调研与分析 |
4.2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评价与优化 |
4.2.1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分级 |
4.2.2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评价与分析 |
4.2.3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评价与分析 |
4.2.4 四种不同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与策略 |
4.2.5 应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盘龙岭村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
4.2.6 应对工业产业发展趋势的石塘铺村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
4.2.7 应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关山社区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
4.3 小结 |
5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总结 |
5.1 村道要素 |
5.1.1 村道路面优化 |
5.1.2 村道界面优化 |
5.1.3 村道附属设施优化 |
5.2 村道生态环境的保护 |
5.3 村道管理与维护 |
5.3.1 村道规划建设机制完善 |
5.3.2 村民参与村道管理 |
5.3.3 村道建设与养护的资金筹集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及问卷设计 |
2.1 信度分析 |
2.1.1 重测信度法 |
2.1.2 复本信度法 |
2.1.3 折半信度法 |
2.1.4 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法 |
2.2 效度分析 |
2.2.1 KMO检验 |
2.3 粗糙集理论简介 |
2.4 贝叶斯判别理论基础 |
2.5 基于灰色关联的TOPSIS法 |
2.6 VIKOR法简介 |
2.7 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
2.7.1 实地调研 |
2.7.2 专家座谈 |
2.7.3 天津市的特点 |
2.7.4 问卷设计 |
2.7.5 问卷的内容 |
2.7.6 问卷调研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市地方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
3.1 其他省市地方标准研究 |
3.1.1 其他省市地方标准现状分析 |
3.1.2 其他省地方标准在天津市适用性分析 |
3.2 天津市地方标准现状分析 |
3.3 天津市相关研究成果 |
3.3.1 天津市相关成果研究分析 |
3.3.2 天津市相关研究成果适应性分析 |
3.4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对天津市的适应性分析 |
3.4.1 公路类标准适应分析 |
3.4.2 铁路类标准适应性分析 |
3.4.3 水运类标准适应性分析 |
3.4.4 航空类标准适应性分析 |
3.4.5 综合类标准适应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研数据分析 |
4.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1.1 回收率及调查对象特征分析 |
4.1.2 公路建设类调研数据分析 |
4.1.3 公路运营类调研数据分析 |
4.1.4 轨道类调研数据分析 |
4.1.5 航空类调研数据分析 |
4.1.6 水运类调研数据分析 |
4.1.7 综合运输类调研数据分析 |
4.2 信度分析 |
4.3 效度分析 |
4.3.1 公路类 |
4.3.2 轨道类 |
4.3.3 航空类 |
4.3.4 水运类 |
4.3.5 综合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的构建 |
5.1 重要性权重确定 |
5.1.1 权重计算 |
5.1.2 权重筛选 |
5.1.3 标准编制时序预测的贝叶斯判别 |
5.1.4 公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编制时序判别模型 |
5.2 天津市公路类地方标准修编序列确定 |
5.3 天津市轨道类标准时序构建 |
5.3.1 基于灰色关联的TOPSIS法序列确定 |
5.4 天津市综合类标准时序构建 |
5.4.1 基于VIKOR法序列确定 |
5.4.2 基于灰色关联的TOPSIS法序列确定 |
5.4.3 方法比较 |
5.4.4 确定综合类标准时间序列明细表 |
5.5 天津市航空类标准时序构建 |
5.5.1 基于VIKOR法序列确定 |
5.6 天津市水运类标准时序构建 |
5.6.1 基于VIKOR法序列确定 |
5.7 急需标准时间序列确定 |
5.8 应用验证 |
5.9 专家座谈分析 |
5.10 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的确定 |
5.11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3)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及成因 |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用维护技术及应用要点 |
2.1 接缝养护技术及应用要点 |
2.2 排水系统养护技术及应用要点 |
2.3 增补传力杆技术及应用要点 |
2.4 抗滑性能恢复技术及应用要点 |
2.5 灌浆施工技术及应用要点 |
(4)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的主要原因 |
2 养护维修开展的主要原则 |
2.1 合理性原则 |
2.2 经济性原则 |
2.3 预防性原则 |
3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策略 |
3.1 路面养护方式 |
3.2 裂缝修补方式 |
3.3 接缝处损坏预防 |
3.3.1 合适的路面结构、增强排水 |
3.3.2 减小荷载应力以防止唧泥发展 |
3.4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技术 |
3.4.1 水泥路面铺设沥青层 |
3.4.2 混凝土路面的压浆处理 |
3.5 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
3.5.1 混凝土控制 |
3.5.2 混凝土真空脱水技术 |
3.5.3 恰当选择切缝时间 |
4 结语 |
(7)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 |
1.1问题的提出 |
1.2湖北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现状 |
1.3国内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现状 |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的分类及管理 |
2.1养护工程的分类 |
2.2养护工程的管理 |
第三章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处理对策 |
3.1路面破损分类 |
3.2路面破损的原因分析 |
3.3路面状况评定 |
3.4宜黄高速公路水泥路面破损处理对策 |
3.5桥头跳车及其处理对策 |
第四章宜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研究 |
4.1概述 |
4.2养护管理系统的开发 |
4.3养护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效益 |
4.4路面养护对策 |
第五章养护工程施工管理体制研究 |
5.1概述 |
5.2养护工程的招投标 |
5.3养护工程的现场管理 |
5.4养护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
第六章养护工程监理体制研究 |
6.1概述 |
6.2养护监理工作的依据、范围和内容 |
6.3监理体制的建立和执行 |
6.4路面养护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 |
第七章结论 |
(8)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所依托的课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1.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状总结分析 |
1.3.4 实训空间的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4.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
1.4.2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介绍 |
1.4.3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主要的检测内容 |
1.4.4 道路检测的重要性 |
1.4.5 实训空间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
1.7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8 课题的研究框架 |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发展与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1 行业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影响 |
2.2 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1 发展现状 |
2.2.2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 |
2.3 实训教学的特点 |
2.3.1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特点 |
2.3.2 实训教学模式 |
2.4 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4.1 实训设备 |
2.4.2 使用对象 |
2.4.3 教学模式 |
2.4.4 实训设备的操作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概况 |
3.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3.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2.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2.3 实训空间现状 |
3.2.4 调研与总结 |
3.3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太白山实训基地 |
3.3.1 建设总体布局 |
3.3.2 野外实习阶段计划 |
3.3.3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3.4 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3.3.5 实训基地使用总结 |
3.4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3.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4.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4.3 实训空间现状 |
3.4.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5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 |
3.5.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5.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5.3 实训空间现状 |
3.5.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6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3.6.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6.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6.3 实训空间现状 |
3.6.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3.7 调研小结 |
4.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
4.1.1 规划方面的影响因素 |
4.1.2 实训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
4.2 实训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
4.3 三种规划布局模式的总结 |
4.4 在实训楼中的规划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道路测量实训场地设计与布局研究 |
5.1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义 |
5.1.1 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 |
5.1.2 测量协会和测量大赛的需求 |
5.2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的现状与不足 |
5.3 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场地建设差异 |
5.4 校内测量实训场地的平面布局与研究 |
5.4.1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
5.4.2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4.3 校内测量实训基地的建设意见 |
5.5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规划布局与研究 |
5.5.1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思路 |
5.5.2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重要性 |
5.5.3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5.4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规划布局总结 |
5.6 对于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见 |
5.7 本章小结 |
6.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 |
6.1 实训空间的分类 |
6.2 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 |
6.2.1 单层式空间组合模式 |
6.2.2 多层式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6.2.3 标准空间的走廊组合方式 |
6.3 实训空间的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研究 |
6.3.1 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 |
6.3.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3 水泥混凝土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4 力学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5 其他设计要点 |
6.4 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布局的影响 |
6.5 易产生有害气体实训空间的排气系统与平面布局设计 |
6.5.1 影响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因素 |
6.5.2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设备 |
6.5.3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平面布局 |
6.6 本章小结 |
7.实训空间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
7.1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7.1.1 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7.1.2 道路检测类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
7.1.3 提高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建议 |
7.2 生均指标研究 |
7.2.1 生均指标研究的意义 |
7.2.2 生均指标现状 |
7.2.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
7.2.4 生均指标的适宜性调节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 |
8.1 本研究结论 |
8.1.1 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8.1.2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8.1.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研究 |
8.2 研究展望及不足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实践和研究 |
附录-Ⅰ 调研问卷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9)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设计现状 |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
1.2.3 全厚式沥青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法国标准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
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介绍 |
2.1.1 总体设计步骤 |
2.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分析 |
2.2.1 沥青胶结料 |
2.2.2 矿质集料 |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
2.3.1 级配设计 |
2.3.2 沥青含量确定 |
2.3.3 孔隙率测试 |
2.3.4 水敏感性试验结果 |
2.3.5 大型车辙试验结果 |
2.3.6 模量和疲劳试验结果 |
2.3.7 基于我国试验方法的路用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
3.1 动态模量概念及试验方法 |
3.1.1 动态模量概念 |
3.1.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
3.2 试验设备、加载原理及试验方案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加载原理 |
3.2.3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
3.3.2 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
3.3.3 动态模量对比分析 |
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概念及试验方法 |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疲劳寿命分析 |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规律 |
4.4 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 |
5.1 程序简介及分析方法 |
5.1.1 程序简介 |
5.1.2 分析方法 |
5.2 数值模型与参数 |
5.2.1 荷载模型 |
5.2.2 材料模型 |
5.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5.3.1 关键力学指标确定 |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合理层位分析 |
5.3.3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对比 |
5.4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5.4.2 各层模量的影响 |
5.4.3 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 |
5.4.4 温度场的影响 |
5.5 典型路面结构性能及寿命分析 |
5.5.1 车辙变形预估 |
5.5.2 疲劳寿命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6.1 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
6.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简述 |
6.1.2 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
6.1.3 中法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比 |
6.2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
6.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
6.4 设计步骤 |
6.5 设计实例 |
6.7 路面结构结构经济技术评选 |
6.8 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道可道网设计结果 |
(10)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因素分析 |
2.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及影响因素 |
2.1.1 路面技术状况的内涵 |
2.1.2 路面技术状况的影响因素 |
2.2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2.2.1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历程 |
2.2.2 沥青路面破损类型 |
2.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通用评价指标体系 |
2.3.1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 |
2.3.2 分项指标评价标准 |
2.3.3 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4.2 分项指标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寒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权重标定方法研究 |
3.1 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3.1.1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与建设 |
3.1.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区域划分 |
3.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情况 |
3.2.1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调查 |
3.2.2 高速公路分区沥青路面病害情况 |
3.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
3.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3.3.1 评价指标权重标定过程 |
3.3.2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标定算法 |
3.3.3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标定算法 |
3.3.4 评价指标权重优化标定 |
3.4 实例分析 |
3.4.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网络结构 |
3.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
3.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
3.4.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权重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4.1 模糊区间数评价理论 |
4.1.1 区间数基本理论 |
4.1.2 综合评价原理 |
4.2 基于模糊区间数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4.2.2 评价区间的确定及量化 |
4.2.3 区间数评价结果确定 |
4.3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4.3.1 评价指标测度值界定 |
4.3.2 评价指标值模糊处理 |
4.3.3 评价指标权重模糊区间确定 |
4.3.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因素分析 |
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通用方法 |
5.2.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衰变模式 |
5.2.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通用预测方法 |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3.1 SVM基本原理 |
5.3.2 FA基本原理 |
5.3.3 IFA-SVM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4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 |
5.4.1 沥青路面性能检测基础数据 |
5.4.2 沥青路面性能检测基础数据预处理 |
5.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 |
5.4.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体系研究 |
6.1 沥青路面养护目标及分类 |
6.1.1 养护目标 |
6.1.2 养护技术分类 |
6.2 沥青路面养护策略及确定 |
6.2.1 高速公路路面单元养护类型及划分标准 |
6.2.2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策略及确定标准 |
6.3 沥青路面养护路段划分与优化 |
6.3.1 养护路段划分原则 |
6.3.2 养护路段划分方法 |
6.4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与优化 |
6.4.1 养护决策指标体系 |
6.4.2 养护决策层次模型 |
6.4.3 基于多维联系数的养护决策方法 |
6.4.4 基于养护效益与目标的养护方案优化 |
6.5 养护方案决策优化实例 |
6.5.1 路线基本概况 |
6.5.2 养护路段划分及优化 |
6.5.3 养护方案决策与优化 |
6.5.4 养护决策与规划方案 |
6.6 本章小结 |
7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智能养护决策管理系统 |
7.1 系统设计与技术框架 |
7.2 系统总体架构 |
7.3 系统功能结构 |
7.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D]. 厉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D]. 李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3]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研究[J]. 陈霞. 四川水泥, 2019(03)
- [4]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 陈春华,占小毛. 交通世界, 2016(16)
- [5]道路工程篇[A].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6]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探索与实践[J]. 陈祖文. 广东公路交通, 2003(S1)
- [7]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 张德军. 长安大学, 2002(01)
- [8]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路行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 徐希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D]. 李海莲.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