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山店精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论金山店精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一、论金山店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谭涛[1](2020)在《程潮铁矿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的稳定性分析与顶板安全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持续性开采,近地表资源逐渐贫乏,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逐渐向深部转移,因此面临一系列问题。程潮铁矿随着矿体走向,采场逐渐向西部、深部拓展,选厂搬迁前,保安矿柱采用充填采矿法回采,现已搬迁选厂,对充填采场下方的保安矿柱的开采恢复为产量大、效率高的崩落法开采,新崩落法采场面临复杂的顶板结构,造成采场地应力不均匀分布、局部应力高度集中等问题,对新水平的开采形成威胁。针对程潮铁矿在充填法采场下方更改为崩落法开采的特殊工况,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室相似实验和理论研究等手段分析采场地压分布规律,探究采场稳定性,提出符合程潮铁矿实际的安全应对措施。首先结合程潮铁矿西采区典型剖面建立室内相似模型,模拟研究采准巷道开挖前后采场总体的围岩变形规律、识别危险区域;分析总结采场地应力分布情况,采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采场总体及局部巷道在开采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探究不同顶板围岩、不同应力分布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为应对措施的提出打下基础;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考虑可靠性和经济性,建立巷道支护体系的模糊评价模型,对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充填采场下方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比崩落散体下方的围岩变形量大,其应力环境更加复杂,应力集中程度更加明显,其下方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是:巷道顶底板存在拉应力集中,顶底板两侧塑性变形明显,极易发生剪切破坏,而两帮变形量较小且相对安全。经过优选,充填采场下方回采巷道的支护方案为:采用锚喷支护,顶部选用7根间距为700mm的锚杆,两帮分别使用2根锚杆,在两帮底角增设倾斜锚杆,其中1#、2#,9#~13#锚杆为加长锚杆,长度为2500mm,3#~8#锚杆长度1800mm,喷层厚度为80mm,排距900mm。

曹宇[2](2019)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近四千年的矿冶活动,贯穿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及工业时代,涉及的工业种类众多、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酝酿了多种文化,并持续影响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在世界各地留存了大量矿山遗址、冶炼遗址以及为运矿而建设的运河、码头、铁路及站点,甚至出现了因矿冶而建的古城或现代化城市。矿藏作为国家重要资源,矿冶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技术被载入国家史册,见于《史记》、《汉书》、《禹贡》等典籍1。黄石矿冶遗产是长江流域工业文化遗产廊道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共和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可谓一代矿冶名城。3000多年的矿冶文化积淀,因矿设厂、因厂设市的黄石,让黄石与“矿冶”二字相生相依,形成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底蕴。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形成博弈:一方面,对于黄石这类矿冶资源型城市,矿冶遗产并非一般城市内部的工业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矿冶活动贯穿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的生产与生活,是城市之根,也是城市之魂,矿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这类城市转型的关键;另一方面,矿冶活动与其它工业遗产有着显着差异,在区域上体现了自然、空间、产业、文化和组织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时间上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层积性和动态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收录名单,矿冶遗产留存数量最多,全球分布最广,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文化景观理论,认为矿冶遗产是矿冶活动过程中孕育的矿冶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景观属性,因此提出“矿冶文化景观”概念,并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建立矿冶遗产与文化景观的关联。作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的产物,矿冶遗产具有区域关联性和历史层积性特点,具备区域文化景观的基本属性,符合文化景观的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景观视角下对矿冶遗产进行解析,探讨矿冶文化景观的定义、内涵、要素、结构和特征。第二,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演化过程。以黄石矿冶产业的“生”—“起”—“兴”—“衰”为主线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形成基础,归纳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第三,分析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单元类型及景观特征。按照产业功能和文化特性的分类方式,将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分为五类:采矿类、冶炼类、运输类、衍生类和聚落类,通过典型样本分析,归纳类型单元的特征,提炼类型单元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总结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整体的空间、产业、政治、文化和美学特征。第四,解析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类型和特征基础上,通过自然基底要素、矿冶过程要素、主体活动要素三大类,分析要素排列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包含空间、经济、政治和文化四个方面系统子结构,以及进一步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层级、结构尺度和结构转化。第五,建构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价值评价。基于保护性利用目标和价值评价理论,一方面结合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纵向形成和演化、横向类型和特征及内在要素和结构,对矿冶文化景观所蕴涵的保护价值,包括本体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再利用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采集和分析权重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共同构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结合调查样本进行综合价值评价,得出整体、系统和单元三个层面的综合价值评价结果。第六,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策略。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理论,以及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类型、特征、要素、结构和评价等方面,一方面,扩大研究范围,通过文化遗产廊道的方式,提出建构长江流域层面保护体系的意义;另一方面,分别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在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单元体层面的保护性利用策略。本文具有二个方面的创新:一方面,通过文化景观视角,首次系统分析矿冶遗产,创新提出矿冶文化景观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上解析其定义、内涵、要素、结构和特性,拓宽了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结合黄石矿冶遗产的个案研究,全面探讨了矿冶文化景观的纵向历史分析、横向类型分析、内在结构分析和综合价值分析,并提出其保护性利用策略,与矿冶资源枯竭型城市更新路径相统一。

马姣阳[3](2017)在《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急倾斜中厚矿体约占20%,随着采深的增大与复杂难采铁矿床的逐步投入开采,此类矿体中破碎难采矿体的比例逐渐增多。如何安全高效开采此类破碎难采矿体,对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技术,为此类难采矿体开辟高效开采的新途径。首先、在分析矿岩可冒性的基础上,结合结拱实验研究了进路诱导冒落法的最小采幅宽度,分析建立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的适用条件。其次、针对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诱导冒落与冒落矿石的移动空间条件,提出了以沿脉回采进路为诱导与回收工程的采场结构,并给出了诱导冒落区与强制崩落区的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散体流动特性选择诱导工程结构参数的方法。第三、实验研究了沿脉回采进路的位置与回采指标的定量关系,给出了不同倾角的破碎中厚矿体沿脉回采进路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第四、给出了限制上盘围岩冒落、处理大块、回收残矿与工作面安全防护的工艺技术,以及软破矿岩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以此确保进路诱导冒落法的顺利实施。将文中提出的进路诱导冒落法用于建龙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提出了切割巷+斜排炮孔拉槽、两端退采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选择在170m中段S3、S5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由于试验采场上部存在大量残矿,其中S3采场内部还存在一个中小型空区。为此首先采取布置出矿横穿等措施对上部残矿进行回收,在此基础上,根据S3、S5试验采场条件,分析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制定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方案。并结合S3采场空区位置及矿体可冒性特点,提出崩落空区边部矿体诱导冒落的空区处理方案。试验过程跟踪观察发现,试验采场冒落块度良好,诱导区顶板冒透后,混岩率呈波动性上升,变化幅度与大块出露有关,上升速度与进路位置有关,进路位置不当或大块卡住出矿口,都严重增大混岩率。试验采场后期采用装药车装药,爆破效果显着提高。S3与S5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回采指标。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表明:进路诱导冒落法具有灵活、安全、经济等特点,可有效解决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开采难题。该法有效利用了矿体破碎容易冒落的特点,减少了采切工程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适用于矿石破碎、低品位难采的急倾斜中厚矿体,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回采矿石的目的。

王来峰[4](2013)在《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20-30年,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开发供给的形势依然严峻。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维护矿山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节和矿政管理水平。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的重要依据、施政纲领和行动指南。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共进行了2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这对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与地质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工作。这不仅是由于不同矿种的储量、资源禀赋、需求规模和开发布局存在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勘查、开发规划区,来优化矿业权布局,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还由于不同矿种的紧缺程度、工业价值和国防价值存在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实现战略矿产的不间断和大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还由于资源富裕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贡献程度较高,需要通过矿业经济区“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为更有效率的利用好、保护好有限的矿产资源,优化各级政府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职能为目的,以湖北省为案例,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二、七章为绪论、理论基础和结论与展望,第三至六章为核心章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的文献综述,归纳现有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在理论方面涉及到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区域经济扩张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理论。其中,区域规划理论中涉及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等规划内容。第三章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湖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矿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包括,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技术进步等6个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等三个方面、多层次的框架体系。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流程是:数据采集与专题分析→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实施分区及配套保障措施制定→→分区方案修编。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协调机制,包括宣传与培训、行政协调机制、强化分区监管等内容。第四章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内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建立的矿产资源战略区。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和湖北省社会经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分区的原则包括,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其中,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湖北省稀土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钛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钒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铁矿战略分区。基于湖北省优势矿产的战略分区包括湖北省磷矿战略分区、湖北省盐矿战略分区、湖北省水泥用灰岩战略分区。湖北省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的原则,在满足战略矿产和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同时,实施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第五章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是湖北省优化矿业权布局,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承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职能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区包括重点规划区、禁止规划区、限制规划区和一般规划区,每一个规划区都包括勘查区和开发区。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需要考虑到矿种勘查、开发政策、矿种总数量调控政策、矿业权设置政策和矿山最低规模政策等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承担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责任。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是保障近期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稳定的重要主体。湖北省可以建立13个矿产资源勘查基地、13个矿产资源开采基地和25个矿产资源接续区。湖北省每一种勘查区或开发区的矿业权准入制度,是矿业投资的制度准则。湖北省要采取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优化矿业权布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推进等途径保障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建立矿业经济区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和湖北省矿业经济区。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包括宜昌磷矿业经济区、云应盐硝矿业经济区和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湖北省省域矿业经济区可以采用矿山规模、矿产资源集聚度和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度三大类指标评价,并以大中型矿山矿业经济状态确定矿业经济区。根据湖北省13个地市州、3个省管县和1个林区的评价结果和大中型矿山经济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黄石铜铁金-建材矿业经济区、鄂州铁矿-建材矿业经济区、黄冈建材矿业经济区、宜昌磷矿-建材矿业经济区、孝感盐化-建材矿业经济区和神农架磷化矿业经济区6大矿业经济区。湖北省要以这6个矿业经济区为重点,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矿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襄阳市、荆门市、潜江市、恩施市、咸宁市、武汉市等地区的矿业经济发展。此外,湖北省还要通过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工程建设等方面内容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文章的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该框架兼容性强、技术规范合理,因而实用价值高,不仅丰富了矿产资源规划中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规范了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各级政府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2)提出了矿产资源战略区概念和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思路。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区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战略区分为国家层次和省域层次,即,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干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3)拓展了矿业经济区层次,提出了矿业经济区分区方法。将矿业经济区从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拓展到包括有国家级矿业经济区、省级矿业经济区、市级矿业经济区、县区级矿业经济区四个层次。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是基于大型成矿地带的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对省级及市级和县区级,主要是从行政区域边界范围内,从矿产资源集聚度、矿山规模和矿业经济对工业贡献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所评价较优地区大中型矿山经济数据,来划分矿业经济区,同时也可以根据大中型矿山开发状态,采用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各地区矿业经济发展。

彭建宇[5](2013)在《基于B/S架构的数字矿山生产信息集成平台研究》文中指出对矿山企业而言,进行数字矿山建设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其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得知该矿山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等方面的信息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传递,该方式效率低下,信息传递过程中易出现差错,已严重制约矿山的发展。因此,开展数字矿山生产信息集成平台研究,论述了数字矿山的基本内涵、框架结构及实施方案等数字矿山理论基础,分析了数字矿山中信息流并建立了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最后,基于B/S架构,采用C#编程语言,结合SQLServer2008数据库,研发了矿山生产过程地测采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使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地质信息、测量信息、采矿作业信息集中到统一的平台上,为矿山实现现代化管理,并进一步向数字矿山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目前数字矿山理解尚不一致。综述了当前几位知名学者的数字矿山观点,得出矿山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矿山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决策优化辅助分析是数字矿山建设的三大核心功能,并据此提出了数字矿山现场应用层、综合管理层、决策支持层三层架构,确定了开展数字矿山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2)数字矿山即信息化矿山。论文针对数字矿山中信息流这一主线开展了研究工作,完成了数字矿山中矿山生产过程信息流,管理过程中信息流以及控制过程中信息流分析。为下一步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信息模型。数字矿山建设使矿山中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信息流网络,能够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及时反馈。(3)数字矿山建设标准的缺失是制约当前数字矿山工作进展的关键。本文构建了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包含总体标准、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个分体系。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矿山企业解决信息系统重复建设以及信息孤岛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4)为解决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生产过程信息传递手工操作的弊端,本文研发了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地测采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以及生产验收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地测采数据有效集成,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陈宇龙[6](2012)在《尾矿库混合式筑坝坝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有95%以上的能源和85%的工业原料取自于矿产资源。由于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废渣,即尾矿。尾矿库就是人工建造的、用于储存尾矿的场所,它是矿山最大的危险源之一。许多事故表明,尾矿库一旦失事,将给矿山企业生产及下游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尾矿库工程开展稳定性分析与安全预测研究意义重大。大红山龙都尾矿库是我国为数不多、采用混合式堆坝的大型尾矿库。本论文以大红山龙都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在对入库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测试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该尾矿库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研究成果可为该尾矿库的设计、施工及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并可为类似尾矿库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所借鉴。论文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下:①利用改造的土工试验仪器,针对不同粒径对非饱和尾矿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尾矿中值粒径的增大,非饱和尾矿的内聚力(c)会降低,而内摩擦角(φ)会增大。②利用ANSYS数值分析软件,就龙都尾矿库两种堆坝方式下的坝体地下渗流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单一上游法与混合法堆坝坝体渗流场的差异较大。尤其是浸润线的位置,靠近坝底部位两者基本相似,但在靠近坝顶部位,两者差距很大,混合式堆坝的浸润线位置明显深于上游法的,更利于坝体的稳定。所以,从坝体渗流场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混合式堆坝要优于单一上游法。③研究了单一上游法堆积尾矿与混合式堆积尾矿坝的坝体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龙都尾矿库混合式堆坝达到+700m标高(180m)时,坝顶水平方向的变形位移不大,最大约为0.92m,垂直方向的变形位移较大,最高点(即坝顶处)最大达到3.63m左右,单位坝高沉降量为2.02%;最大垂直地应力为-2.17×106Pa,最大水平地应力为-0.916×106Pa。④采用SLIDE软件,通过极限平衡法中的静力和动力(拟静力法)稳定性计算,获得了龙都尾矿库现状情况下坝体稳定性的定量数据,预测了未来混合式堆坝坝体稳定性的结果。1)采用单一上游法堆积尾矿坝达到+620.0m标高下(现状情况),尾矿坝的抗滑稳定系数分别为:正常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2.071、简化毕肖普法为2.127;洪水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1.673、简化毕肖普法为1.695;特殊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1.282、简化毕肖普法为1.308,均满足规范要求,尾矿坝处于稳定状态。结果与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2)按照设计的混合式堆坝达到+700.0m标高(坝高180m)时,尾矿坝的抗滑稳定系数分别为:正常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1.277、简化毕肖普法为1.422;洪水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1.259、简化毕肖普法为1.406;特殊运行情况下瑞典法为1.065、简化毕肖普法为1.174,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特殊工况下,稳定系数略高于规范值,富裕程度不大,因此,应该加强坝体地下水位(浸润线)的控制,尽可能降低地下水位。3)按照1:3.0的临时外坡比,针对混合式堆坝过程中的+640m、+660m、+680m标高的尾矿坝的稳定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坝体稳定系数均大于规范要求值,属于安全状态。所以,在混合式的堆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1:4.0的坝外坡等技术参数、进行坝体的堆筑,以免堆积过程中出现陡坡,从而引起坝体发生局部坍塌等不良现象。4)如果采用两种方法堆积到同样的高度(+700m),则混合式堆积坝的稳定系数明显高于单一上游法的,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混合式要优于单一上游法。5)另外,混合式堆坝、沿坝轴线单位宽度增加的库容为:3.3×104m3/m。因此,从库容增加的角度对比,混合式比单一上游法优越。

叶汉雄[7](2011)在《基于跨域治理的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是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日渐增多的社会,错综复杂的跨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这些公共问题往往是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单靠某一个区域、部门、领域的努力,难以解决。跨域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处理这类跨域公共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理论视角和有效的治理方式。跨域治理,是指为了应对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规章、公共政策、行业规范、对话协商等治理工具,携手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发挥治理作用的持续过程。湖泊水污染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位于武汉城市圈腹地的梁子湖位列全国十大淡水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贮水量位居全省湖泊之首。梁子湖水面跨越鄂州市梁子湖区和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流域涉及武汉、黄石、鄂州和咸宁四市17个乡镇、339个村。梁子湖水污染防治是典型的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近几年来,湖北省政府和流域四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治理工作,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梁子湖水环境仍然存在多方面隐忧,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本文在系统梳理跨域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阐述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的现实状况,剖析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困难的原因,考察国内外相关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情况,在借鉴国内外湖泊水污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沿着“现状——原因——对策”的逻辑主线,通过对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的案例研究,剖析跨域公共事务在治理主体、治理信任度、治理合作等方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除绪论、结论外,本文共分五章,其逻辑结构如下:绪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出选题的研究意义,介绍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评价,确立试图达到的研究目标,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归纳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章分析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理论基础。首先总结归纳跨域治理这个理论工具,界定跨域治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分析跨域治理的理论渊源,探讨跨域治理的作用。接着介绍研究对象即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的情况,指出梁子湖水污染防治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公共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最后分析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必要性,认为科层制治理和市场机制在水污染防治中虽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仅仅依靠它们的作用,还不能完全解决梁子湖水污染问题。需要借助跨域治理理论,让多个治理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才能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第二章全面阐述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现实状况。首先,回顾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历程。从重视程度和防治效果看,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大致经过分散治理、重点治理、全面防治三个阶段。其次,总结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流域四市政府工作各有重点;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新闻媒体追踪报道。最后,指出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沿湖基层政府认识不一致、统一管理职能难以落实、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第三章剖析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将梁子湖水污染防治问题置于现实社会大背景下,从跨域治理的视角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治理主体不足。地方政府在梁子湖水污染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单纯依靠政府这个主体进行水污染治理,在短期内能够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二,治理主体之间信任度不高。治理主体之间协力合作,基础在于彼此信任。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过程中,治理主体之间还缺乏充分的信任。其三,治理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在梁子湖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在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合作比较脆弱;缺乏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近似于一种命令一服从的关系,双方的合作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机制现在还很少。第四章总结归纳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首先,国内湖泊选择太湖、巢湖、滇池进行分析。为了治理太湖水污染,国务院两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江苏、浙江省政府多次安排布置,相关省直部门和市级政府积极行动;环太湖5市政协聚会,建言献策;江苏、浙江省和国务院出台法规,依法治理。为了治理巢湖水污染,安徽省制定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合肥市确立工作思路,巢湖市编制实施规划,开展治理工作;合肥、巢湖两市领导举行会谈,合肥、巢湖、六安、桐城、淮南等五市政协聚会研讨。为了治理滇池水污染,云南省、昆明市制定实施《滇池管理条例》,成立滇池管理局,建立长效机制,注意发挥民间环保人士的作用。其次,国外湖泊选择日本琵琶湖、北美五大湖进行分析。琵琶湖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制定执行系列法律、政策,实施湖泊水质保护计划;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的全部过程。美国与加拿大联合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协议;联合成立多个非营利组织,进行跨域协调。最后,归纳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启示:第一,单纯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足以防治水污染,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的作用。第二,非营利组织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主体。第三,公众参与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第四,合作协调机制直接影响湖泊水污染治理效果。第五章提出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树立多元治理理念。各治理主体首先是地方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多元治理理念,放弃单打独斗的惯性思维,与其他治理主体建立伙伴关系,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共同开展治理活动。二是培育跨域治理新主体。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当务之急是培育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只有这些主体的数量增加、功能完善,才谈得上作用的发挥。三是建立伙伴关系。地方政府要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建立伙伴关系,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之间也要建立伙伴关系。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跨域治理有法律规章、公共政策、行业规范、对话协商等四种工具,综合运用这些治理工具,才可能达到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预期目的。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

童雄,罗溪梅[8](2011)在《低碳经济与选矿行业深化发展关系的思考》文中提出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浅析选矿行业推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指出综合利用尾矿、提高选矿品位、研发新型设备以及优化选矿工艺等是推行低碳经济、促进选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朱欣然[9](2010)在《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品需求增量显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矿石日渐贫化,资源日渐稀缺,一些大宗矿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日渐增大。大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推动了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暴涨,资源安全供应状况日趋严峻。综合利用尾矿资源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及保护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排出大量尾矿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危害以及占用土地等诸多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及时加强对尾矿资源的调查评价,彻底摸清它们的赋存规模及利用的技术经济条件,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尾矿矿产资源对缓解国内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矿产产品自给率,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资料归纳法调查分析我国铁矿尾矿资源,对尾矿资源再利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建立尾矿品位与精矿价格等多因素之间的评价模型。结合矿产资源消费情况及开发态势,以促进铁矿尾矿资源利用及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为目的,研究推进铁矿尾矿资源利用的战略及促进战略有效实施的政策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大部分铁尾矿再选再利用的技术及设备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技术上已经具备可行性。对低品位铁矿资源以及原有尾矿库内积存的大量铁尾矿资源的利用,成为部分解决资源瓶颈的一个有效举措。(2)预计铁精矿价格在1000元/吨之上将是铁矿尾矿回收再选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铁精矿价格超出1000元/吨之时,铁矿尾矿资源回收再选才有获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3)找到一个临界品位值,对品位在7%以上的铁尾矿,基本不需要采取激励性的政策措施,经济效益会促使企业产生回收铁尾矿的本能意愿;对品位在7%以下的,需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开展铁尾矿回收再选及再利用。

涂聪凡[10](2009)在《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安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井下矿山来说,保持稳定的安全生产秩序,更是压倒一切工作的大事。近几年来,金山店铁矿通过严格的安全管理来规范职工的行为,用极大的精力演

二、论金山店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金山店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程潮铁矿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的稳定性分析与顶板安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采矿方法联合开采时采场稳定性研究现状性
        1.2.2 采场稳定性研究方法
        1.2.3 采场稳定性安全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程潮铁矿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
    2.1 矿山概况
    2.2 矿山地质条件及矿体分布
    2.3 矿山开采现状
        2.3.1 概述
        2.3.2 东西区开采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填采场下崩落采场稳定性相似模拟实验
    3.1 概述
    3.2 实验模型范围以及方案的确定
        3.2.1 模型范围的确定
        3.2.2 实验方案的确定
    3.3 实验过程
        3.3.1 相似比的选取
        3.3.2 相似材料的选取
        3.3.3 模型的制作
        3.3.4 模拟开采过程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崩落采场应力环境分析
        4.2.1 数值分析软件简述
        4.2.2 数值建模
        4.2.3 采准前后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巷道应力环境及破坏形式分析
        4.3.1 数值分析软件简述
        4.3.2 数值建模
        4.3.3 不同侧压系数下巷道的变形规律
        4.3.4 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其破坏形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可拓综合评价的巷道支护优化
    5.1 概述
    5.2 可拓学基础
        5.2.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5.2.2 确定待评价物元
        5.2.3 关联度计算
        5.2.4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关联度并确定评价等级
    5.3 巷道锚杆支护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的模糊量化
        5.3.2 确定权重
        5.3.3 建立模糊可拓评价准则
    5.4 基于模糊可拓的程潮铁矿支护参数的优化
        5.4.1 巷道的应力环境分析
        5.4.2 优化方案的提出及数值模拟
        5.4.3 各方案的模糊可拓评价分析
    5.5 工程实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资源枯竭型城市及转型发展的思考
        1.1.2 方法探索——矿冶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利用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理论视角:文化景观
        1.2.2 地域界定:黄石地区
        1.2.3 研究对象:矿冶文化景观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3.2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3.3 矿冶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述评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理论意义
    1.6 本章小结
2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矿冶遗产解读
    2.1 矿冶遗产的文化景观属性
        2.1.1 矿冶遗产的根本属性:人类与自然的互动的产物
        2.1.2 矿冶遗产的历史层积性
        2.1.3 矿冶遗产的区域关联性
    2.2 矿冶文化景观的解析
        2.2.1 矿冶文化景观的定义
        2.2.2 矿冶文化景观的内涵
    2.3 矿冶文化景观的要素和结构
        2.3.1 矿冶文化景观的要素
        2.3.2 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
    2.4 矿冶文化景观的特性
        2.4.1 资源条件依赖和政治导向影响
        2.4.2 自然环境改造和生态效应影响
        2.4.3 产业发展主导和交通联系紧密
        2.4.4 活动主体规模化和技能专业化
        2.4.5 文明历时悠久和文化承继发展
    2.5 矿冶文化景观研究尺度
        2.5.1 时间尺度: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
        2.5.2 空间尺度: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
        2.5.3 感知尺度: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集体记忆
    2.6 本章小结
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3.1 黄石矿冶历史脉络
        3.1.1 远古因石而“生”
        3.1.2 古代因矿而“起”
        3.1.3 近代矿业的“兴”与“危”
        3.1.4 现代由“盛”转“衰”
    3.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地质因素
        3.2.1 优质铜铁矿源奠定产业地位
        3.2.2 便利开采条件推动早期采冶
        3.2.3 分散矿体影响产业格局分布
        3.2.4 丰富矿产种类促进衍生发展
    3.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因素
        3.3.1 江湖水网纵横实现水上运输
        3.3.2 山水分割造就城市空间分散
        3.3.3 农林渔养提供生产生活配套
    3.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主体活动因素
        3.4.1 政治经济影响铜铁矿冶发展
        3.4.2 资源争夺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3.4.3 生产发展推动结构全面转变
        3.4.4 历史活动塑造区域文化气质
    3.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因素的关系
        3.5.1 自然基底主导的演进性空间关系
        3.5.2 主体活动影响的阶段性时间关系
    3.6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
        3.6.1 基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自然基底演化
        3.6.2 基于资源配置和政策调整的产业演化
        3.6.3 基于生产管控和建设的组织管理演化
        3.6.4 基于区域产业进化和变迁的文化演化
        3.6.5 基于生产力发展和引导空间格局演化
    3.7 本章小结
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类型及特性
    4.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分类系统
        4.1.1 分类依据
        4.1.2 分类原则
        4.1.3 分类系统
    4.2 采矿类文化景观样本及特征
        4.2.1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4.2.2 铁山矿冶遗址和大冶铁矿
        4.2.3 建国后的四大铜矿
        4.2.4 采矿类文化景观特征
    4.3 冶炼类文化景观样本及特征
        4.3.1 大冶钢铁厂
        4.3.2 大冶有色金属冶炼厂
        4.3.3 黄石东钢厂
        4.3.4 冶炼类文化景观特征
    4.4 运输类文化景观样本
        4.4.1 内湖水运
        4.4.2 铁路运输
        4.4.3 长江航运
        4.4.4 公路交通及其他
        4.4.5 运输类文化景观特征
    4.5 衍生类文化景观样本
        4.5.1 华新水泥厂
        4.5.2 黄石电厂
        4.5.3 源华煤矿
        4.5.4 衍生类文化景观特征
    4.6 聚落类文化景观样本
        4.6.1 矿冶古城
        4.6.2 工人社区
        4.6.3 聚落类文化景观特征
    4.7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特性
        4.7.1 均质性
        4.7.2 拓扑性
        4.7.3 秩序性
    4.8 本章小结
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及尺度
    5.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5.1.1 自然基底要素
        5.1.2 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5.1.3 主体活动要素
    5.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形式
        5.2.1 耦合资源的空间结构
        5.2.2 系统完善的产业结构
        5.2.3 政治干预的组织结构
        5.2.4 稳定融合的文化结构
    5.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系统
        5.3.1 单元体系统
        5.3.2 产业链系统
        5.3.3 整体网络系统
    5.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层级
        5.4.1 景观表征层级
        5.4.2 文化意义层级
        5.4.3 动力发展层级
    5.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尺度
        5.5.1 时间尺度
        5.5.2 空间尺度
        5.5.3 感知尺度
    5.6 本章小结
6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
    6.1 价值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
        6.1.1 价值评价理论
        6.1.2 价值评价方法
    6.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6.2.1 价值评价的目的
        6.2.2 价值评价的内容
        6.2.3 价值评价的方法
    6.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
        6.3.1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6.3.2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层次设计
        6.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3.4 模糊综合评价
    6.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评价结果分析
        6.4.1 数据采集方法
        6.4.2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6.4.3 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7.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路径
        7.1.1 保护性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7.1.2 保护性利用的思路
        7.1.3 保护性利用策略的原则
    7.2 基于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策略
        7.2.1 长江流域工业文化遗产廊道与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关联
        7.2.2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要素的系统梳理
        7.2.3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思路
        7.2.4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区域推进
        7.2.5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产业联动
    7.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关联性保护策略
        7.3.1 矿冶文化景整体感知的保护
        7.3.2 生态与产业功能格局的保护
        7.3.3 城乡遗产网络拓扑关系梳理
        7.3.4 矿冶文化“IP”的建立和宣传
        7.3.5 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融合发展
    7.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产业系统保护策略
        7.4.1 系统层级空间关系的系统建设
        7.4.2 系统层级历史文化的动态梳理
    7.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单元层面保护策略
        7.5.1 单元活动主体特性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7.5.2 物质文化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7.5.3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创新点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研究课题
附录2:黄石矿冶文化地名演变及相关历史大事记
附录3:《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含矿冶遗产)
附录4:《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中矿冶遗产一览表
附录5:黄石重要矿冶工业遗产一览表
附录6:黄石矿冶文化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7: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评价指标权重表
附录8:东钢厂黄石矿冶文化景观价值评价得分

(3)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3 诱导冒落法发展及相关理论
        1.3.1 诱导冒落法的发展及应用
        1.3.2 诱导冒落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5 创新性
第2章 矿岩可冒性分析
    2.1 矿岩可冒性分析方法研究
        2.1.1 现场调查
        2.1.2 矿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1.3 冒落面积分析
        2.1.4 冒落跨度分析
    2.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可冒性分析
        2.2.1 矿床地质概况
        2.2.2 双鸭山铁矿面临主要问题
        2.2.3 矿岩可冒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研究
    3.1 进路诱导冒落法构建
        3.1.1 矿块布置及最小采幅确定
        3.1.2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程参数确定
        3.1.3 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
        3.2.1 最小采幅确定
        3.2.2 结构参数选取及方案确定
        3.2.3 试验采场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采进路位置的确定方法
    4.1 最佳进路位置选定的理论依据
    4.2 双鸭山北区试验采场回采进路位置实验研究
        4.2.1 实验模型及相似材料制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进路位置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措施
    5.1 回采过程引起的冒落分析及安全保障措施
        5.1.1 回采引起的冒落分析
        5.1.2 回采过程的保障技术
    5.2 双鸭山铁矿试验采场回采过程的保障措施
        5.2.1 试验采场上部中段残矿回收方案
        5.2.2 试验采场的冒落过程分析及安全保障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业试验
    6.1 工业试验及应用效果
        6.1.1 上部中段残矿回采及试验采场准备工作
        6.1.2 S5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1.3 S3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2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实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2.1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初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2 解决措施
        6.2.3 后期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情况

(4)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矿业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压力较大
        1.1.3 规划是矿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1.1.4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
        1.2.2 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1.2.3 为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提供依据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
        1.3.2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
    §1.4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
        2.1.1 地域分工理论
        2.1.2 经济区划理论
    §2.2 区位选择理论
        2.2.1 古典区位论
        2.2.2 新古典区位论
    §2.3 区域经济扩展理论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梯度推移理论
        2.3.3 “点-轴”理论
    §2.4 区域规划理论
        2.4.1 主体功能区规划
        2.4.2 城市规划
        2.4.3 产业规划
        2.4.4 矿产资源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
    §3.1 实施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资源条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特征
        3.1.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
        3.2.1 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3.2.2 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
        3.2.3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3.2.4 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3.2.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3.2.6 促进矿山技术进步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3.3.1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框架
        3.3.2 矿产资源战略区
        3.3.3 矿产资源规划区
        3.3.4 矿业经济区
    §3.4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
        3.4.1 数据采集与专题研究分析
        3.4.2 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
        3.4.3 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
        3.4.4 实施分区及配套政策制定
        3.4.5 分区实施效果后评价与修编
    §3.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协调机制
        3.5.1 宣传与培训
        3.5.2 行政协调机制
        3.5.3 强化分区监管服务协调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
    §4.1 湖北省矿产资源主要战略
        4.1.1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战略
        4.1.2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内容
    §4.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区的原则
        4.2.1 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
        4.2.2 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
        4.2.3 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
    §4.3 湖北省矿产资源区域布局与重点
        4.3.1 湖北省战略矿种和大宗优势矿种的识别
        4.3.2 湖北省矿业战略的区域布局
    §4.4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试划
        4.4.1 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4.4.2 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4.5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分区的可持续发展
        4.5.1 矿产资源保护开发
        4.5.2 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4.5.3 实施矿产资源地储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
    §5.1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分类
        5.1.1 用途分区和功能分区
        5.1.2 矿产资源规划区的主要类型
    §5.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及标准化问题
        5.2.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
        5.2.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划分
        5.2.3 湖北省矿产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
    §5.3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与接续区的划分
        5.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5.3.2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5.3.3 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建设
    §5.4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矿业权准入制度
        5.4.1 勘查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5.4.2 开发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5.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勘查规划区的保障措施
        5.5.1 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
        5.5.2 优化矿业权布局
        5.5.3 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5.5.4 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的推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
    §6.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与分区步骤
        6.1.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
        6.1.2 湖北省矿业经济分区层次
        6.1.3 矿业经济区区划步骤
    §6.2 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
    §6.3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体系
        6.3.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评价指标
        6.3.2 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模型
    §6.4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
        6.4.1 分区评价
        6.4.2 分区结果
    §6.5 湖北省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分区与突破重点
        6.5.1 重点发展分区
        6.5.2 突破的重点
    §6.6 促进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发展的措施
        6.6.1 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6.6.2 改善投资环境
        6.6.3 公共工程建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5)基于B/S架构的数字矿山生产信息集成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矿山的研究现状
        1.2.2 矿山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字矿山建设框架及实施方案
    2.1 数字矿山研究基础
    2.2 数字矿山的内涵
    2.3 数字矿山的功能设定
        2.3.1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2.3.2 生产经营信息管理
        2.3.3 决策优化辅助分析
    2.4 数字矿山的框架
        2.4.1 现场应用层
        2.4.2 综合管理层
        2.4.3 决策支持层
    2.5 数字矿山建设的实施方案
        2.5.1 数字矿山实施目标
        2.5.2 数字矿山项目建设总体原则
        2.5.3 数字矿山项目实施计划及步骤
第3章 数字矿山中的信息流
    3.1 数字矿山中信息流的划分
        3.1.1 矿山生产过程
        3.1.2 矿山组织结构
        3.1.3 矿山八大系统
    3.2 管理信息流
        3.2.1 垂直信息流
        3.2.2 水平信息流
        3.2.3 管理过程信息流
    3.3 生产信息流
    3.4 控制信息流
    3.5 数字矿山信息流网络
第4章 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
    4.1 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研究意义
        4.1.1 标准化相关概念
        4.1.2 数字矿山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4.2 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研究原则
    4.3 数字矿山标准化体系结构
        4.3.1 总体标准分体系
        4.3.2 应用标准分体系
        4.3.3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
        4.3.4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
        4.3.5 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
        4.3.6 管理标准分体系
第5章 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
    5.1 B/S结构介绍
    5.2 开发工具
        5.2.1 C#语言
        5.2.2 SQL Server 2008
    5.3 信息平台架构
    5.4 数据库设计
第6章 基于B/S架构的信息集成平台的实现
    6.1 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信息的调研与收集
        6.1.1 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概况
        6.1.2 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数字化建设基础
    6.2 生产信息集成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6.3 生产计划
    6.4 生产调度
    6.5 测量验收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尾矿库混合式筑坝坝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1.2.2 尾矿坝堆坝方法和工艺
        1.2.3 尾矿坝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龙都尾矿库工程概况与混合式堆坝
    2.1 龙都尾矿库总体设计概况与混合式堆坝
        2.1.1 大红山铜矿与大红山铁矿简介
        2.1.2 龙都尾矿库总体设计概况
        2.1.3 龙都尾矿库混合式堆坝
    2.2 龙都尾矿库的运行现状
    2.3 龙都尾矿库混合法堆坝的必要性
        2.3.1 两个矿山入库尾矿总量与尾矿颗粒组成
        2.3.2 单一上游法堆坝存在的困难
        2.3.3 混合式堆坝起始标高的优选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粒径对非饱和尾矿力学性质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3.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数据的处理
        3.3.2 中值粒径与尾矿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混合式尾矿堆积坝坝体渗流场分析
    4.1 概述
    4.2 地下渗流场有限元计算原理
        4.2.1 基本原理[6]
    4.3 数值计算软件 ANSYS 简介
    4.4 混合式堆积尾矿坝渗流场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4.4.1 计算剖面的选择
        4.4.2 堆坝方式的考量
        4.4.3 计算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4.4 坝体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
        4.4.5 尾矿坝地下渗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混合式堆积尾矿坝坝体应力场的数值计算
    5.1 概述
    5.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45]
    5.3 混合式堆积尾矿坝的数值模拟计算
    5.4 混合式堆积坝数值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混合式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性分析
    6.1 概述
    6.2 尾矿坝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6.2.1 计算方法简介
        6.2.2 极限平衡法计算原理与 SLIDE 软件
        6.2.3 SLIDE 软件简介
        6.2.4 荷载工况和稳定系数规范要求值
        6.2.5 计算剖面与材料分区及其物理力学参数
        6.2.6 尾矿坝的稳定性计算
        6.2.7 龙都尾矿库尾矿坝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6.3 单一上游法堆坝与混合式堆坝库容量对比
    6.4 提高尾矿坝稳定性技术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情况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7)基于跨域治理的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 试图达到的目标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第一章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跨域治理理论
        一、 跨域治理理论的概念与内容
        二、 跨域治理的理论渊源
        三、 跨域治理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
        一、 水污染防治的含义
        二、 梁子湖水污染情况
        三、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必要性
        一、 行政区划对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制约
        二、 科层制治理对跨域水污染防治的失灵
        三、 市场机制对跨域水污染防治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现实状况
    第一节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历程回顾
        一、 分散治理阶段
        二、 重点治理阶段
        三、 全而防治阶段
    第二节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 流域四市政府各有工作重点
        二、 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三、 制定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
        四、 新闻媒体追踪报道
    第三节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 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二、 沿湖基层政府认识不一致
        三、 统一管理职能难以落实
        四、 区域合作不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第一节 治理主体不足
        一、 以地方政府力量为主
        二、 企业作用发挥不够
        三、 非营利组织力量单薄
        四、 社会公众参与不多
    第二节 治理主体之间信任度不高
        一、 信任是跨域治理的核心要素
        二、 当前社会信任普遍缺失
        三、 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不够
    第三节 治理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
        一、 合作是跨域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 地方政府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
        三、 政府与其他主体间合作机制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内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情况
        一、 太湖水污染治理情况
        二、 巢湖水污染治理情况
        三、 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
    第二节 国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
        一、 旧本琵琶湖水污染治理经验
        二、 北美五大湖区水污染治理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启示
        一、 单纯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足以防治水污染
        二、 非营利组织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主体
        三、 公众参与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
        四、 合作协调机制直接影响湖泊水污染治理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树立多元治理理念
        一、 政府是核心治理主体
        二、 治理主体需要多元化
    第二节 培育跨域治理新主体
        一、 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二、 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
        三、 提高社会公众治理能力
    第三节 建立伙伴关系
        一、 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二、 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三、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四、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建立伙伴关系
        五、 非政府治理主体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第四节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
        一、 颁布实施法律规章
        二、 制定执行公共政策
        三、 建立健全行业规范
        四、 学习运用对话协商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8)低碳经济与选矿行业深化发展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碳经济的内涵[1-3]
2 选矿行业推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 矿业行业推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2 黑色金属行业推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3 尾矿高效利用是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3 推行低碳经济、促进选矿行业发展的措施
    3.1 尾矿的综合利用
        3.1.1 尾矿再选
        3.1.2 直接利用
    3.2 提高精矿品位, 降低精矿杂质
    3.3 多碎少磨工艺
    3.4 提高磨矿和分级的效率
    3.5 矿石预选技术
    3.6 选矿回水循环利用
    3.7 选矿自动化技术
    3.8 变频技术
    3.9 研发新设备和新药剂、优化选矿工艺流程
4 结语

(9)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项目依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尾矿概念及特点
        2.1.1 尾矿概念
        2.1.2 尾矿特点
    2.2 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循环经济研究
第3章 我国铁矿尾矿资源现状调查
    3.1 铁矿尾矿资源量概况
        3.1.1 推算原理
        3.1.2 全国铁矿尾矿资源调查
        3.1.3 各省(市、区)铁矿尾矿资源量
    3.2 铁矿尾矿资源类型
        3.2.1 单金属类铁尾矿
        3.2.2 多金属类铁尾矿
    3.3 铁矿尾矿资源利用现状
        3.3.1 尾矿作为二次资源再选
        3.3.2 利用铁尾矿制作建筑材料
        3.3.3 铁尾矿用作土壤改良剂及微量元素肥料
        3.3.4 利用铁尾矿土地复垦
第4章 我国铁矿资源市场形势分析
    4.1 我国铁矿资源供需状况
        4.1.1 铁矿资源生产供应状况及潜力
        4.1.2 铁矿资源需求状况及预测
        4.1.3 铁矿资源供需形势判断
    4.2 国际铁矿石价格状况
    4.3 我国铁矿石进口情况
    4.4 开发利用铁尾矿资源的必要性
第5章 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5.1 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分析
        5.1.1 我国铁矿山选矿技术成就
        5.1.2 各类型铁矿石选矿技术
        5.1.3 铁尾矿选矿设备
    5.2 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分析
        5.2.1 经济品位计算公式
        5.2.2 铁矿尾矿经济分析原理
        5.2.3 铁矿尾矿资源利用经济分析
        5.2.4 磁型铁矿尾矿资源利用经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我国现有铁尾矿资源总量大
        6.1.2 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低
        6.1.3 我们已经具备铁尾矿开发利用技术和经济条件
    6.2 展望
        6.2.1 尾矿资源利用产业化的目标
        6.2.2 尾矿资源产业化利用的内容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
二、安全文化建设带来的变化
三、几点感受

四、论金山店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潮铁矿充填采场下方崩落采场的稳定性分析与顶板安全控制[D]. 谭涛.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D]. 曹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D]. 马姣阳. 东北大学, 2017(06)
  • [4]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D]. 王来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5]基于B/S架构的数字矿山生产信息集成平台研究[D]. 彭建宇. 东北大学, 2013(09)
  • [6]尾矿库混合式筑坝坝体稳定性研究[D]. 陈宇龙. 重庆大学, 2012(03)
  • [7]基于跨域治理的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研究[D]. 叶汉雄. 武汉大学, 2011(03)
  • [8]低碳经济与选矿行业深化发展关系的思考[J]. 童雄,罗溪梅. 矿山机械, 2011(08)
  • [9]铁矿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分析[D]. 朱欣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涂聪凡. 武钢政工, 2009(05)

标签:;  ;  ;  ;  ;  

论金山店精选厂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