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制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尹悦[2](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余艳俐[3](2018)在《谈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重点,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对于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而言,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当前新教改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的具体要求。本文联系当前的教学实际,深入探讨如何在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望给有关人士的研究带来参考。
周柏春[4](2017)在《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祁阳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因其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生较差,而采用的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差不多,所以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让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是一个可探讨的话题。本论文以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物理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研究性学习基本内涵、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以及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基本概念进行了描述,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调查和收集湖南省永州市开设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学校的物理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物理学习现状,了解学生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想法,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中应用与实践提供资料,从学生、教师及学校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研究实践能力,巩固教师研究性学习方法实施理念,完善和更新学校教学软硬件。(3)通过实证研究,从课堂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性学习等两个方面研究了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并选择了摩擦力、振动(以专题研究性学习展开)和物体间基本相互作用、离心运动(以课堂研究性学习展开)等四个实例进行设计,并从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作了分析。
张正严[5](2014)在《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中学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为切入点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从学理上讲,它能深化人们对科学与教育互动关系的认识;以实践来说,它能为我国新时期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借鉴。本文首先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研究;其次,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和政策制定四个专题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作具体分析;最后,则是在总结归纳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发展方略。全文分七章展开,主体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阐述研究的问题和意义,研究材料和研究思路,以及相关学术史和核心概念。第二章,通过对我国历次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出台背景、政策影响的历史研究,梳理出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发展的大致脉络,并总结出它内在的政策变迁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民国过渡——学习苏联——自主探索——拨乱反正——义务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从简单的政治形势推动走向“外在制度内生化”。第三章,主要关注了课程设置的两个焦点:课时和选修课。首先,对中学物理课时的演变做了统计研究。研究表明:初中物理课时变化不大,高中物理课时则经历了一个从不断上升到不断下降的过程。学科课程设置变化是影响物理课时变化最主要的因素。80年代以来,规定课时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政策失灵现象。其次,采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分析了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研究表明:由于“应试教育”体制、课程集权管理模式和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存在,我国中学物理选修课制度的实施和发展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第四章,对课程内容的演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首先,在借鉴Fensham和魏冰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个用来分析我国物理课程“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取向的框架,并以此对我国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做了定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986年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和国际上“科学为大众”理科课程理念的影响,“大众教育”价值取向逐渐被政策制定者所重视。其次,我们以高中物理为例,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具体内容的发展变化情况做了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注重核心概念和规律;非核心的物理知识和伴随含义的选择纳入则有很强的时代性。从1950年到2003年,课程在广度和难度上都呈下降趋势,“大众教育”的课程取向逐渐在课程内容具体要求中得到落实。第五章,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三个维度,对我国历次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的价值取向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探讨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表明:1986年以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中逐渐凸显出来。2000年以后,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呈现出“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三种价值取向有机融合的状态。第六章,研究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制定的变迁历史。研究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1978年之后,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员结构不断多元化,制定模式也逐渐走向公众制定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科学家分别以审定者、顾问、制定者的角色身份间接或直接参与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制定。第七章,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特征,指出范式转型是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内在脉络。进一步,基于对历史的反思,提出“基于证据”制定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战略选择。
何健[6](2009)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浙江省乡镇幼儿园对高质量教师的广泛需求,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从2005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这一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专科层次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物理学蕴含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物理教学对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未来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令人堪忧,带来了高落点与低起点的冲突,也使得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物理等自然科学教育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改善物理学科教学,实现培养高质量幼儿园教师的目标,我们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了物理教学调查研究。第一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研究的主体为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视角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从初中科学学习情况、学生科学素养、学习观、物理学习动力与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监控、学生对物理学习氛围及师生关系认识七个方面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07级的部分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然后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实施访谈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主要问题有: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高,甚至厌恶物理学习,学习非常被动;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资源过少;传统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抑制作用;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不适应大学自主化的管理模式。第三部分,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教学对策:感化和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师生的交流,及时反馈;制订和完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物理教学大纲;加强物理教材建设,尝试开发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校本教材;挖掘、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改善评价机制,精选评价内容;注意因材施教,实施目标分层教学;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和思想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运用精彩有趣的课堂引入;课堂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要注意有效和方式,等等。第四部分,分析上述研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学习质量、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范围过小等不足之处,指明了今后努力和提高的方向。
顾静华[7](2009)在《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物理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具有文化教育和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双重功能。研究和探索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有利于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有利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完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了解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目前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阐述了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内容设置改革的必要性。在物理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业课的内容和物理课程内容的衔接情况,构建出适合机电专业的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划分知识单元的“模块化”的物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杨武松[8](2009)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招收了一定数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课程是五年制高职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实践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物理学业成绩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研究实证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探索克服物理学习困难的对策,旨在为解决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问题,有效提高其物理学业成绩提供一种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国内外对学习困难、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成果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2)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主要有:学生处在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不当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力不强、努力程度不够;物理课程本身难学,现用教材难度较大;教学方法不适应、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不良环境的影响;消极的自我归因等八个因素。(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针对五年制高职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并作了这些策略的教学实践个案研究。随着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工作逐步深入,本研究成果对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季晴[9](2008)在《五年制高职物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专门机构,物理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高职物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有利于物理课程有的放矢,有利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完善。本文通过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了目前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阐述了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找出了二者衔接还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点,并依据物理知识点与不同专业课程的衔接情况,针对三个不同专业,构建出了模块化与层次化相结合的物理课程体系,编制出不同专业所需物理知识的内容和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与专业实训中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的衔接点,并以此为依据,针对三个不同专业,明确了各专业必做和选做的物理实验。通过物理课程知识、技能与专业衔接点的研究,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师素质五个方面提出了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教学的改进建议,并以此为依据,分别进行了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知识衔接和技能衔接的教学设计,为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提供教学参考。
蒋洁[10](2007)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职物理教学领域,依据国内外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动态,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创新、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对创新能力作了阐述。第三部分论述了高职教育现状与创新能力培养内涵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高职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及高职物理教学特点,提出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目标体系。第四部分论述了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原则和教学模式。并提出看法: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考虑高职教育的类型、层次、对象和就业层面;创新能力的内涵由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构成;创新学习能力是基础、先导,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创新实践能力是目的;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五部分论述了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详细论述了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第六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二、五年制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年制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谈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
二、对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
(一) 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
(二) 在教学内容上注入德育教育 |
(三) 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
(四) 开展多种有趣的教学活动 |
(五)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建设 |
结语 |
(4)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祁阳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1.5.1 研究性学习 |
1.5.2 研究性学习理论 |
1.5.3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 |
第2章 研究性学习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物理教学中的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统计 |
2.2 现状分析 |
第3章 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
3.1 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方法的选择依据 |
3.2 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模式 |
3.2.1 课堂研究性学习 |
3.2.2 专题研究性学习 |
3.3 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案例 |
3.3.1 关于摩擦力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
3.3.2 关于振动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
3.3.3 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
3.3.4 关于离心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1.1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效果 |
4.1.2 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2 实施建议 |
4.2.1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研究实践能力 |
4.2.2 巩固教师研究性学习方法实施理念 |
4.2.3 完善和更新学校教学软硬件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关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有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材料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历程 |
2.1 建国前中学物理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
2.1.1 19世纪后半叶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萌芽 |
2.1.2 20世纪前半叶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发展 |
2.1.3 小结 |
2.2 建国后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 |
2.2.1 从民国过渡的政策:精简民国物理课程(1950年) |
2.2.2 学习苏联阶段的政策(1952年、1956年) |
2.2.3 自主探索阶段的政策(1963年) |
2.2.4 拨乱反正阶段的政策(1978年) |
2.2.5 义务教育实施阶段的政策(1986年—1996年) |
2.2.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的政策(2000年-2011年) |
2.2.7 小结 |
2.3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历史审视 |
2.3.1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出台的动因分析 |
2.3.2 减轻学生负担: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调整的重要议题 |
第3章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的变化 |
3.1 中学物理课时演变研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材料与研究说明 |
3.1.3 初中物理课时演变简述 |
3.1.4 高中教学计划中的物理课时变化情况 |
3.1.5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变化情况 |
3.1.6 中学物理课时的执行情况 |
3.1.7 小结 |
3.2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制度演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
3.2.1 研究问题 |
3.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2.3 高中物理选修课政策的历史沿革 |
3.2.4 理论解释 |
第4章 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变化 |
4.1 精英还是大众?——“教学内容确定原则”演变研究 |
4.1.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2 分析框架的建构 |
4.1.3 历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演变历程分析 |
4.1.4 结论 |
4.1.5 讨论 |
4.2 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变化研究——以高中物理为例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设计 |
4.2.3 研究材料 |
4.2.4 研究说明 |
4.2.5 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
4.2.6 结论:我国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5章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变化 |
5.1 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变化——基于“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理论基础 |
5.1.3 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质性分析 |
5.1.4 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量化分析 |
5.2 教学建议价值取向变化——基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建议)”的文本“编码”研究 |
5.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结果分析 |
5.2.4 结论 |
第6章 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制定的变迁 |
6.1 制定主体和制定方法的变迁 |
6.1.1 制定主体的变迁 |
6.1.2 制定方法的变迁 |
6.2 科学家参与中学物理课程政策制定的方式 |
6.2.1 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变迁 |
6.2.2 理论解释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范式转型: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内在脉络 |
7.2 从封闭到开放: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反思与前瞻 |
7.3 “基于证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战略选择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变化统计数据(节选)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6)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背景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选题意义 |
(五) 本文的工作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二 理论基础与支撑 |
(一) 学习与物理学习理论 |
1. 学习的概念 |
2. 物理学习 |
(二) 现代先进的学习理论 |
(三) 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 |
1. 智力因素 |
2. 非智力因素 |
(四) 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物理课程改革 |
三 调查研究与分析 |
(一)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二) 调查结论 |
四 教学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师对策的建议 |
1. 用“师爱”感化和激励学生热爱学习 |
2. 及时教学反馈 |
3. 制订完善教学大纲 |
4. 开发校本教材 |
5. 丰富课程资源 |
6. 尝试新的评价机制 |
7. 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
(二) 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
1. 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
2.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
3. 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
五 结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基础 |
2.1 五年制高职的发展 |
2.2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
2.2.1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
2.2.2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
2.3 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 |
2.3.1 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
2.3.2 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指导思想 |
2.3.3 基础物理课的功能 |
2.3.4 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 |
2.4 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依据 |
2.4.1 学习理论基础 |
2.4.2 课程理论基础 |
2.4.3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
2.4.4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三章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
3.1 对教师访谈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的编制、实施 |
3.2.2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3 结论与思考 |
第四章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 |
4.1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思路 |
4.2 专业课程设置及物理课程教学大纲研究 |
4.2.1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4.2.2 物理课程教学大纲研究 |
4.3 《物理》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
4.3.1 《物理》与《工程力学》内容的衔接 |
4.3.2 《物理》与《电工基础》内容的衔接 |
4.3.3 《物理》与其它专业课内容的衔接 |
4.4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的内容设置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5.2 本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困难的界定 |
2.1.1 国外对学习困难的界定 |
2.1.2 国内对学习困难的界定 |
2.2 物理学习困难的界定 |
2.3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 |
2.3.1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界定 |
2.3.2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研究 |
3.1 韦纳的归因理论 |
3.2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调查与结果 |
3.2.1 观察和文献调查 |
3.2.2 访谈调查 |
3.2.3 问卷调查 |
3.3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 |
3.3.1 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 |
3.3.2 不当的学习方法 |
3.3.3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 |
3.3.4 意志力不强,努力程度不够 |
3.3.5 物理课程本身难学,现用教材难度较大 |
3.3.6 教学方法不适应,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 |
3.3.7 不良环境的影响 |
3.3.8 消极的自我归因 |
第四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对策研究 |
4.1 理论依据 |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1.2 认知发展理论 |
4.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2 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对策 |
4.2.1 关爱每一位学生身心成长 |
4.2.2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4.2.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
4.2.4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
4.2.5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
4.2.6 严慈相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4.2.7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
4.2.8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 |
第五章 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个案研究 |
5.1 转化前的情况介绍 |
5.2 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
5.2.1 自卑心理较严重 |
5.2.2 学习方法不当 |
5.2.3 意志力薄弱 |
5.2.4 受不良的学习环境影响 |
5.2.5 消极的自我归因 |
5.3 物理学习困难的转化对策 |
5.3.1 主动与学生交流,消除其自卑心理 |
5.3.2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
5.3.3 利用体育活动训练学生的毅力 |
5.3.4 养成良好爱好,减少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
5.3.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 |
5.4 物理学习困难的转化效果及启示 |
5.4.1 转化效果 |
5.4.2 转化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五年制高职物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
1.1 “关于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教学基本情况”(学生卷)的调查研究 |
1.2 “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教师)的调查研究 |
第二章 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研究 |
2.1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
2.2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的衔接 |
第三章 物理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衔接研究 |
3.1 物理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衔接的理论依据 |
3.2 物理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实践 |
第四章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研究 |
4.1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建议 |
4.2 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5.2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详细摘要 |
(10)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概述 |
2.1 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
2.2 创新教育的内容及特征 |
2.3 创新能力的内涵、层次和构成 |
2.4 创新能力形成的生理基础 |
第三章 高职教育现状分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内涵 |
3.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3.2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
3.3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3.4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特征分析 |
3.5 高职物理教学特点分析 |
3.6 基于高职教育现状的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
第四章 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原则和教学模式 |
4.1 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可行性分析 |
4.2 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
4.3 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五章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5.1 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
5.2 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5.3 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
5.4 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五年制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谈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余艳俐. 才智, 2018(09)
- [4]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祁阳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为例[D]. 周柏春.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9)
- [5]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1949-2011)[D]. 张正严.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6]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研究[D]. 何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7]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课程内容设置研究[D]. 顾静华. 苏州大学, 2009(S2)
- [8]五年制高职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杨武松.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9]五年制高职物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D]. 季晴. 苏州大学, 2008(04)
- [10]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 蒋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