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切实降低不良贷款(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君[1](2021)在《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这场无硝烟战争的爆发,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防控货币政策的落地实施,导致市场上资产率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远远高于负债成本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银行业将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贷款减值损失上升的危机。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须随之改变,以应对市场风险,解决信贷危机,降低信贷风险。本文以A农商银行为例,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A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对A农商银行的优势、组织架构和信贷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农商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率偏高现象,进一步对A农商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其信贷风险控制存在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和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形成原因分别为: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信贷风险集中度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五个方面的原因。结合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设计了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首先分析了信贷风险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梳理了设计思路,其次分别从风险信息管理能力、信贷风险控制流程、贷款“三查”操作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建议,从文化、组织、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使其在A农商银行内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保证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经济稳定发展。
宋健[2](2021)在《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动力,金融稳定和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中央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要不断健全强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金融风险的发生。明确各地方政府是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文选取山东省内比较典型的X市为例进行研究,分析X市风险爆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按照风险爆发初期和后期分别介绍当地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所采取的各种化解风险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措施中的有效措施和不错,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方面的三个建议:一是加快金融立法步伐,理顺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职责。二是建立多方联动的防控区域金融风险,重拳严打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要对风险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帮扶或处置,多渠道化解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三是要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发展中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政府职能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结合X市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措施,定义地方政府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职能,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措施,减少区域金融风险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冲击和损失,为省内其他地市乃至全国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的创新点是改变了原先对金融风险仅限于单个细分行业的研究,将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和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相结合,并利用协同治理理论去研究分析了政府在协调风险防控各有关参与方、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创新提出了通过组建基金批量集中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化解企业担保圈等创新对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李文超[3](2021)在《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承担着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2016年,P农信社改制为P农商行,由股份合作制转变成完全的股份制,建立了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框架和决策、监督、执行相分离的经营管理机制。改制后,P农商行,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但公司治理结构不够科学规范,存在“形似神不似”问题,严重影响了P农商行稳健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优化改善。同时,2019年以来的包商银行风险处置事件,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认清了公司治理失灵的严重危害,决定以更大力度更强决心持续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P农商行的发展历程是山东省110家县域农商行成长轨迹的缩影,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也是省内县域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现状的典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研究分析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在梳理公司治理研究成果、阐明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了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其次,组织P农商行部分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部分内部员工参与问卷调查,从内部人视角调查了解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状况,并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改进对策。本文研究发现,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十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战略定位“脱农离小”、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不高、专门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够、独立董事履职不到位、监事会职权弱化、重业绩轻合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薪酬安排体系不够合理等。围绕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主要包括: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加强股权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完善执行机制、改进激励约束机制。这既可以帮助P农商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也可以供其他农商行参考借鉴。
曹阳[4](2021)在《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完善和稳健发展,才能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必不可少,通过监管的持续完善,能够有效推动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期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即以此为背景,选择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这一银行重点监管领域,以中国银保监会地方监管机构为研究主体,通过系统梳理介绍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实践方式和目前已经采取的监管措施,充分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归纳总结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系统反思分析当前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当前,在监管部门的持续努力下,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在S省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虽然近年来受不良贷款影响,但整体利润水平仍保持稳定,稳健发展的趋势也更加坚实。但是从监管履职的长期发展完善的角度上看,目前的监管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并加以解决。主要有监管制度规定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以提高制度的匹配性;监管的人力资源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监管工作任务;监管的科技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监管的内部管理仍需要优化,以推动专业化监管效能持续释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监管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监管部门间的联动协调、被监管机构的内部差异性、监管部门与机构内部审计的联动、监管人员能力及县域监管机构的组织框架六个层面进行论证。文章为提升问题解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全面型,引入了美国社区银行和英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监管实践经验,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坚持“差异化”监管思路、完善监管机制框架、提升监管工作能力、强化监管协调配合、强化自律监督作用等多方面措施,并探索了运用“区块链”技术强化同业自律监督以有效补充政府监管的可行性方法。
于海鹏[5](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表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方智允[6](2021)在《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和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活跃市场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创收来源。但是,小微企业市场规模效应小、本身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使银行承担着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支持重要支柱的同时,也承担着小微企业贷款自身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应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风险,规避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有效增加银行获利,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DH农信作为地方区域的金融机构,一直确立支持地方小微经济的宗旨,以小微企业信贷作为主要业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DH农信在风险管理业务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与企业管理人员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信用配给理论,对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研究。通过分析DH农信整体贷款业务、小微贷款风险管理现状以及业务相关人员管理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客户识别不全面,信用风险识别不到位,导致风险识别精确度不高;二是信用风险评估计量不完善,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足,指标设置过于主观,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落后,导致评估机制不完善;三是信用风险监测方法单一,导致信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四是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缺失;五是信贷人员管理落后,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以及信贷人员的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管理策略:一是完善小微贷款信用风险识别功能,优化小微贷款客户识别,运用科学方法识别客户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识别系统,强化信用风险识别能力。二是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水平,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引入科学的数据模型改善信用评级,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并优化信贷系统。三是严格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监测管理,建立信用风险的预警监测机制,强化贷后管理流程制度,落实信用风险管控。四是加强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手段,设置风险限额管理,引入风险缓释机制,降低违约信用风险的概率。五是优化信贷人员管理,通过优化信贷人员结构,加强信贷人员的系统培训,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改进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为进一步增强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管控能力,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为相关中小银行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
郭从兵[7](2020)在《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消费市场也展现出一幅蓬勃景象,个人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业务在不断的增加,这让商业银行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会,也让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因为个人消费特征和企业组织的消费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前的研究中的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的方式在个人贷款信贷中并不合适。所以,本次研究将选择M银行C支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个人贷款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情况,针对该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价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M银行C支行坐立于深圳市龙岗区,是一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商业银行支行,积极发挥银行业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和间接影响力,把“竭诚为市民与企事业单位提供最优质金融服务”作为服务宗旨,打造了财富账号、一卡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优质产品,为顾客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业务、票据贴现等业务。C支行为在个人贷款业务市场争夺更多的利益,一直致力于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发与投入。但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屡屡碰壁。本文通过对C支行的实地调研,并查阅国内外研究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就M银行C支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展开了研究,发现C支行在个人贷款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信贷客户经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社会信用基础缺失等问题,遭遇到多种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致使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制约,通过以M银行C支行的个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利用了问卷法来辨别该支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并进行整理和研究。根据专家打分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来整理风险因素,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风险识别清单。另外,本次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该支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建设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系统,对于所有指数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按综合权重进行了排序。基于以上对M银行C支行的风险评价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个人贷款业务各环境风险管理、加强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审查管理、健全M银行C支行内部管理机制和运用法律构筑风险防范的壁垒四项对策与建议。
宋晓刚[8](2020)在《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持续发生着深刻变化,金融风险整体上处于易发多发的阶段,特别是随着银行业积累的问题不断爆发导致风险持续增多,其中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为推进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HN省坚持“改革化险”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政府、市场、机构自身和系统内帮扶四种资源,积极推进风险处置。但从实际情况看,风险处置整体成效不佳,存在缺乏顶层设计、责任主体不清晰、风险处置手段单一、风险处置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围绕进一步丰富完善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高风险银行、风险处置的概念和负外部性、金融脆弱性相关基础理论。其次,对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现状进行调查,认真分析了高风险机构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风险处置采取的措施,并选取了较为成功的高风险银行风险处置案例进行剖析。再次,分析了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优化策略,将其概括为三个大方面:在线修复、并购重组和市场退出,在每个大方面策略之内,又提出了不同的若干个具体策略组合,并针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农村商业银行提出了策略选择及实施方面的具体建议。此外,也提出了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建议。本文的目的是基于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提升策略的研究,为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提供相关理论与实践支持。
黄旭妍[9](2020)在《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赤峰市的民营经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就业、生产总值、税收、技术创新、公益等方面,然而民营经济的融资难题也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赤峰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资金奖励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赤峰市政府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应主要履行引领、调节、公益、开拓、监管的职责。在认真梳理现阶段赤峰市政府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履行职责情况与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现阶段工作情况,总结出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责发挥存在的问题包括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金融“竞争中性”原则难实施、基础保障不到位、融资渠道不畅通、监管手段不充足,并找出了政府履行职责不充分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政府职责缺位、越位以及部门各自为政且职责有重叠。通过借鉴山东省潍坊市与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的先进经验,对赤峰市政府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职责发挥提出优化建议。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革新行政观念、优化服务为根本遵循,促进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锐[10](2020)在《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文中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随着一系列“严监管”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各类金融风险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中国金融杠杆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各项举措缓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但又出现政策持续放宽导致的局部领域杠杆率快速回升的问题。为什么“防风险”政策和行动会加剧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而随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和举措会再度引发风险?从公共治理学科的视角看,“防风险”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不能实现平衡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解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涵,给出推动“防风险”背景下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答案。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防控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间的矛盾,其本质上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政府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二者的协调本质上涉及金融体制结构改革、政府经济金融职能重新定位、政府金融管理权力分配等问题。因此,本文从金融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如何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答案。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相互关系,以及治理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和能力。本文认为,“金融治理”的概念和框架更加适用于解释和应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事务管理活动和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其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蕴意是健全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塑造现代金融治理能力,即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的现代化。本文所探讨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是金融风险可控,包括实现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银行同业业务等的良好治理,同时,把握好改革、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就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源源活力、为金融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推论,构建现代化金融治理框架,对缓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出现的突出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与平衡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旨向是要求政府履行现代金融治理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干预边界、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有为地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到“金融治理”的转变、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实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即如何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文章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实践状态,通过建构现代金融治理分析框架,考察其中存在的金融治理偏差和失灵问题,继而寻求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首先,研究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意愿和能力,进而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变窄,促使银行收紧信贷政策、减少民营企业贷款份额,从而加剧了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文章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就是要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推动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式向金融治理转变。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制度、金融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主体、金融治理工具的多元化,是政策供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金融服务能力、通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金融治理中的部门整合和多元融合。再次,文章认为从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实践情况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表现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前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的变化,不同企业由于规模、类型、信用甚至隐性社会地位的差异而金融风险与融资水平不同,以及抑制金融业发展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结构上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其原因在于金融治理制度、体制、政策、协调能力、动员能力等出现问题与偏差,以及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金融治理体系存在的固有矛盾引发的治理失灵。本文从金融治理偏差与失灵两个理论分析维度出发,通过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归因分析结构,系统地揭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一般规律。最后,本文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实现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需要完善金融治理偏差与矫正金融治理失灵。其一,采用多元化治理工具,继续推进金融治理手段科技化,丰富已有治理理念。其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建立更加有序、有效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其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其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进程,为金融治理得以实现提供各种制度机制支持。其五,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其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等金融治理各项体系,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增强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切实降低不良贷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切实降低不良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1)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
1.3.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1.3.3 文献述评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贷风险 |
2.1.2 信贷风险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A农商银行概况及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1 A农商银行概述 |
3.1.1 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1.2 A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3.2 A农商银行经营现状 |
3.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
3.4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
3.4.1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
3.4.2 A农商银行信贷流程 |
第四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问卷调查设计 |
4.2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 |
4.2.2 “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 |
4.2.3 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 |
4.2.4 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
4.2.5 内控机制不健全 |
4.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成因 |
4.3.1 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
4.3.2 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 |
4.3.3 信贷风险集中度高 |
4.3.4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
4.3.5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5.1 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核心与设计原则 |
5.1.1 优化方案的目的 |
5.1.2 优化方案的特点 |
5.1.3 优化方案的核心 |
5.1.4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
5.2 优化方案的内容 |
5.2.1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
5.2.2 优化贷款“三查”操作 |
5.2.3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的监督 |
5.3 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预计效果 |
第六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文化保障 |
6.2 组织保障 |
6.3 技术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 选题的创新 |
一、区域金融风险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 区域金融风险概述 |
1. 区域金融风险的概念 |
2. 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 |
3. 区域金融风险的危害 |
(二) 理论基础 |
协同治理理论 |
二、区域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地方政府作用概述 |
(一) 区域金融风险的防控主体 |
1. 地方政府 |
2. 金融监管部门 |
3. 金融机构 |
4. 风险企业或破产管理人 |
(二) 地方政府在防控化解区域金融中的协同作用 |
1. 协调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形成合力 |
2. 协调金融机构和风险企业达成利益平衡点 |
3. 协调化解风险和实现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
(三) 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 |
1. 区域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混乱没有形成合力 |
2. 地方政府本身协调有关各方的能力较弱 |
3. 地方政府防控金融风险的法规不健全 |
三、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
(一) 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 |
(二) X市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
1.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的原因 |
2.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的危害 |
3.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初期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
4. X市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的不足 |
5. X市区域金融风险爆发后期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
6. X市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后期采取的创新性措施介绍 |
四、完善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快金融立法步伐,理顺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职责 |
1. 明确中央和地方化解风险的职责定位 |
2. 形成中央监管和地方政府化解风险的工作合力 |
(二) 建立多方联动的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体系 |
1. 建立“政银企”合作化解风险的联动机制 |
2. 重拳严打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
3. 充分考虑风险化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4. 多渠道化解处置银行不良贷款 |
(三) 提高地方政府防控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 |
1. 在发展中防控区域金融风险 |
2. 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3. 地方政府要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
1.2.3 农商行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商业银行 |
2.1.2 公司治理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 |
2.3.1 巴塞尔委员会相关规定 |
2.3.2 银保监部门相关规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
3.1 发展历程 |
3.2 公司治理现状 |
3.3 现行公司治理下的经营发展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4 问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5.1 股东大会运行方面 |
5.2 董事会运行方面 |
5.3 监事会运行方面 |
5.4 高级管理层履职方面 |
5.5 建立执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进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
6.1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 |
6.2 加强股权管理 |
6.3 完善决策机制 |
6.4 完善监督机制 |
6.5 完善执行机制 |
6.6 改进激励约束机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银行监管理论综述 |
1.2.2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监管理论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拟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拟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 |
2.1.2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 |
2.1.3 银行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利益论 |
2.2.2 捕获论 |
2.2.3 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 |
第3章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现状 |
3.1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和监管理念 |
3.1.1 监管体系 |
3.1.2 监管理念 |
3.2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主要方式 |
3.2.1 非现场监管 |
3.2.2 市场准入监管 |
3.2.3 现场检查 |
3.3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措施 |
3.3.1 市场定位监管措施 |
3.3.2 业务和风险监管措施 |
3.4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成效 |
第4章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问题及原因 |
4.1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管制度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
4.1.2 监管人力资源仍需进一步补足 |
4.1.3 监管科技手段仍需进一步强化 |
4.1.4 监管内部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释放 |
4.2 原因分析 |
4.2.1 外部原因 |
4.2.2 内部原因 |
第5章 国外银行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
5.1 美国社区银行监管经验 |
5.1.1 美国社区银行概况 |
5.1.2 美国社区银行监管概况 |
5.1.3 美国社区银行监管特色经验 |
5.2 英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经验 |
5.2.1 重构银行体系以隔离不同业务间风险传染 |
5.2.2 完善监管机构以强化全领域风险监管力度 |
第6章 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优化对策 |
6.1 坚持“差异化”的监管工作思路 |
6.1.1 有针对性完善监管制度法规 |
6.1.2 盯紧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重点监管领域 |
6.2 完善监管机制框架 |
6.2.1 完善市县监管组织框架 |
6.2.2 充实基层监管工作力量 |
6.3 提升监管工作能力 |
6.3.1 提升监管科技手段和技术水平 |
6.3.2 提升监管科技应用水平 |
6.4 强化监管协调配合 |
6.4.1 加强与人民银行和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 |
6.4.2 构建监管政策协调和联合行动机制 |
6.5 突出自律和监督作用 |
6.5.1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引导作用 |
6.5.2 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同业间互相监督的有效平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
一 正面分析 |
二 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分析 |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案例研究法 |
1.3.2 访谈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定义与概念阐述 |
2.1.1 小微贷款的定义 |
2.1.2 信用风险的概念 |
2.1.3 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和目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3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2 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三章 DH农信贷款业务经营概况 |
3.1 DH农信企业简介 |
3.2 DH农信贷款业务现状 |
3.3 DH农信小微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3.4 DH农信人员管理现状 |
第四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1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4.1.1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识别 |
4.1.2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评估 |
4.1.3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监测 |
4.1.4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控制 |
4.2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4.2.1 信用风险识别精确度不高 |
4.2.2 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
4.2.3 信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 |
4.2.4 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缺失 |
4.2.5 信贷业务人员管理落后 |
第五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思路和内容 |
5.1.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思路 |
5.1.2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内容 |
5.2 提升小微贷款信用风险识别精确度 |
5.2.1 提升对小微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
5.2.2 构建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系统 |
5.3 提高小微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水平 |
5.3.1 建立科学的小微贷款客户信用评级 |
5.3.2 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评价模型 |
5.3.3 优化完善信贷支持系统 |
5.4 健全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监测管理机制 |
5.4.1 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
5.4.2 强化贷后管理流程制度 |
5.5 设置小微贷款信用风险控制手段 |
5.5.1 优化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
5.5.2 引入风险缓释机制 |
5.6 优化对信贷人员的日常管理 |
5.6.1 信贷人员结构优化 |
5.6.2 系统化培训信贷人员 |
5.6.3 建立信贷绩效考核机制 |
5.6.4 优化小微贷款绩效考核指标 |
第六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提高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
6.1.1 明确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 |
6.1.2 培育基层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6.1.3 银企共建信用文化环境 |
6.2 主动运用科技信息系统 |
6.2.1 充实科技人员队伍 |
6.2.2 建设科技信息系统 |
6.3 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
6.3.1 制度化管理建设的完善 |
6.3.2 监督管理队伍的提升 |
6.3.3 问责管理机制的完善 |
6.4 内部机构控制措施 |
6.4.1 强化内部职责配置 |
6.4.2 设立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DH农信访谈情况表 |
附录 B 信用风险预警工作流程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个人信贷相关概念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个人信贷相关概念 |
一、个人信贷定义 |
二、个人信贷分类 |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风险管理流程 |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三、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个人贷款业务信用评价方法 |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 |
二、FICO信用评分法 |
三、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及其风险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概况 |
一、M银行C支行概况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现状 |
一、M银行C支行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流程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的风险种类 |
三、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影响因素 |
四、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三节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二、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基本步骤 |
一、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计算个人贷款业务各指标权重 |
四、数据处理 |
五、构建模糊矩阵 |
六、模糊评价计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各风险指标的绝对权重的排序 |
二、新风险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分析 |
第五章 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完善个人贷款业务各环节风险管理 |
一、贷前环节的风险管理 |
二、贷中环节的风险管理 |
三、贷后环节的风险管理 |
第二节 加强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审查管理 |
一、对个人贷款借款人身份证件的合法审查 |
二、对个人贷款借款人合法性的审查 |
三、对个人贷款借款人合规的审查 |
四、对个人贷款借款人的分类管理 |
第三节 健全M银行C支行内部管理机制 |
一、提升信贷人员个贷风险管理能力 |
二、充分发挥公司内部组织监督管理作用 |
三、完善与明确内部各组织管理责任 |
四、落实个人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
第四节 运用法律构筑风险防范的壁垒 |
一、学习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
二、个人信贷合同的风险管理 |
三、充分利用物权法,加大担保抵押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风险银行 |
2.1.2 风险处置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负外部性理论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3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现状 |
3.1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现状 |
3.1.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
3.1.2 HN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3.1.3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2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主要措施 |
3.2.1 借助政府力量 |
3.2.2 利用市场资源 |
3.2.3 发挥机构主体作用 |
3.2.4 系统内机构帮扶 |
3.3 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案例分析与借鉴 |
3.3.1 包商银行:接管+托管+破产模式 |
3.3.2 恒丰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注资模式 |
3.3.3 锦州银行:机构重组模式 |
3.3.4 吉林长白山农信社:省内同业机构并购 |
4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存在问题 |
4.1 风险处置缺乏顶层设计 |
4.1.1 风险处置缺乏分类施策 |
4.1.2 风险处置责任主体不清晰 |
4.1.3 风险追责机制有待落实 |
4.2 地方政府牵头处置风险成效不彰 |
4.2.1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制约帮助化险 |
4.2.2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干扰风险处置进程 |
4.3 经济下行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风险处置 |
4.3.1 经济下行导致不良贷款加速暴露 |
4.3.2 企业经营困难导致投资入股意愿降低 |
4.4 机构自身经营管理差导致化险能力不足 |
4.4.1 业务经营偏离支农支小市场定位 |
4.4.2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4.4.3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单一 |
5 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 |
5.1 在线修复 |
5.1.1 机构自救 |
5.1.2 行业救助 |
5.1.3 地方政府救助 |
5.1.4 中央银行救助 |
5.2 并购重组 |
5.2.1 直接注资重组 |
5.2.2 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 |
5.2.3 系统内同业机构并购重组 |
5.3 市场退出 |
5.3.1 同业吸收合并+机构解散 |
5.3.2 收购与承接+破产清算 |
5.4 三种风险处置策略的选择与比较 |
5.4.1 策略选择原则与标准 |
5.4.2 三种策略优劣势分析 |
6 风险处置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明确风险处置相关方责任 |
6.2 建立完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 |
6.3 建立完善风险处置相关法律法规 |
6.4 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构作用 |
6.5 强化金融监管早期识别和干预 |
6.6 加大风险追责力度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和职责界定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
2.地方政府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责定位 |
3.政府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则 |
(二)相关理论 |
1.信贷人权利保护理论 |
2.社会关系变迁理论 |
3.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失灵理论 |
4.异质性理论 |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
1.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2.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 |
3.政府的职责义务 |
二、赤峰市政府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履职现状 |
(一)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
1.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2.赤峰市金融业发展及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
(二)赤峰市政府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职责发挥和取得的成效 |
1.赤峰市政府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履职机构及群团组织 |
2.强化组织引导,履行引领者职责 |
3.调节信贷发放,履行调节者职责 |
4.做好后勤保障,履行公益者职责 |
5.拓宽融资渠道,履行开拓者职责 |
6.防范金融风险,履行监管者职责 |
三、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职责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责发挥存在的问题 |
1.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
2.金融“竞争中性”原则难实施 |
3.基础保障不到位 |
4.融资渠道不畅通 |
5.监管手段不充足 |
(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职责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门各自为政且职责有重叠 |
2.信息不对称 |
3.政府职责缺位 |
4.政府职责越位 |
四、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责发挥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一)山东省潍坊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职责发挥经验介绍与借鉴 |
1.相关经验介绍 |
2.经验借鉴 |
(二)浙江省杭州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职责发挥经验介绍与借鉴 |
1.相关经验介绍 |
2.经验借鉴 |
五、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优化建议 |
(一)政府引导金融,提高信贷供给 |
1.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贷供给有效性 |
2.构建多层次企业金融扶持机制 |
(二)完善政府建设,平衡市场竞争 |
1.完善政府机构设置 |
2.强化政策制定与执行 |
(三)提升服务理念,夯实发展基础 |
1.打造优良政务环境 |
2.强化财政政策支持 |
3.加强专业培训 |
4.增强宣传力度 |
(四)革新行政观念,开拓融资渠道 |
1.持续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
2.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五)丰富监管手段,防范金融风险 |
1.严惩企业失信 |
2.强化金融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政府经济金融职能的理论演进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
(三)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
(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概念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政府金融监管改革理论 |
(二)现代金融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概述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代背景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行动机制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
(一)正面影响 |
(二)负面影响 |
三、实践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 |
(一)调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重点 |
(二)平衡“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 |
(三)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
第三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金融治理现代化 |
一、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
(一)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 |
(二)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金融治理模式现代化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意涵 |
(一)“防风险”与“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
(二)政府治理行为制度性约束的同步加强 |
(三)中央和地方金融治理权力的合理配置 |
(四)政府、市场和自组织治理机制的协调 |
(五)金融治理“公共理性”水平显着提升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理论框架建构 |
(一)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构面 |
(二)现代金融治理能力构面 |
(三)现代金融治理模式构面 |
第四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探析:金融治理的偏差与失灵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景观 |
(一)总体性失衡表现 |
(二)阶段性失衡表现 |
(三)结构性失衡表现 |
(四)冲突性失衡表现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偏差 |
(一)治理制度偏差 |
(二)治理体制偏差 |
(三)治理主体偏差 |
(四)治理工具偏差 |
(五)金融政策偏差 |
(六)协调能力偏差 |
(七)动员能力偏差 |
(八)服务能力偏差 |
(九)通用能力偏差 |
(十)治理模式偏差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失灵 |
(一)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 |
(二)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 |
(三)金融治理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归因的二维结构 |
(一)基本假设 |
(二)二维结构 |
(三)结构矩阵 |
第五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路径选择:金融治理的矫正与完善 |
一、提升金融治理工具的运用水平 |
(一)实现治理工具多元化 |
(二)推进治理手段科技化 |
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
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 |
(一)加强各项政策紧密配合 |
(二)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政策 |
(三)落实民企长效发展政策 |
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 |
五、理顺金融治理之中的各种关系 |
(一)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 |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 |
(三)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六、改革完善金融治理体制与体系 |
(一)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
(四)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切实降低不良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 [1]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林丽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地方政府在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中对策研究 ——以X市为例[D]. 宋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P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 李文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S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曹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方智允. 兰州大学, 2021(02)
- [7]M银行C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评价研究[D]. 郭从兵.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8]HN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策略研究[D]. 宋晓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赤峰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 黄旭妍.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D]. 高锐.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