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情”换来鱼与水的情谊

“走人情”换来鱼与水的情谊

一、“民情走访”换来鱼水情谊(论文文献综述)

陈巨昌,刘玉慧,赖丙文,张学亚,马琳,李帅[1](2021)在《刘文艳散文创作的审美评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纸情深》是一部植根沃土、扎根人民的作品。作者把创作的热情和视点始终放在对最平凡最普通人物的关切中,用真情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朴素感人的故事,关注普通人及普通人的命运,珍视普通人的朴素感情,讴歌普通人的高尚品格和境界,发现挖掘普通人身上蕴藏的真善美。作者将"文以载道"之旨,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叙述中显现。书内文章真情灼灼,是作者"捧出鲜活的心"的文字,作品情感细腻,直抵心灵。无论是写亲情、友情、乡情,还是写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人,都浸润着作家浓郁深厚丰沛的情感,有质朴纯真、清新自然之美。

王圆[2](2021)在《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社会成形以来,贫困就如影相随。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国脱贫成果斐然,这硕果背后是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的辛勤劳动。干部因其身份特殊,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整体形象,是普通大众感知国家和政府形象的窗口。因此,干部媒介形象的好坏也反映了干部本人及所代表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执政能力的体现,会影响民众对其政绩的评判。“扶贫干部”媒介形象是互联网时代,政府官员所表现出的一种媒介形象,对“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的研究,一方面能丰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介形象构建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对当下网络舆论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对如何有效塑造党政干部形象及引导舆论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党政干部形象及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蒙玮[3](2020)在《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路径优化研究 ——以临邑“民声夜访谈”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伴随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基层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增长态势。作为联系群众最密切、覆盖面最广的基层党组织,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正当权利和利益的任务更加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作用,要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主动吸纳民意,符合国家大政方针,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趋势,可以满足基层民众利益表达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民意吸纳和基层党组织进行界定,阐明其内在联系。以临邑“民声夜访谈”项目为研究对象,阐述项目实施的背景,分析基层党组织吸纳民意的实践过程,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民意表达、诉求转办、监督评议四个环节,结合访谈了解的情况,归纳出提高了民主决策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等项目实践成效。发现基层党组织吸纳民意存在的问题有统筹协调力度不足、部分党员缺乏主动、民生项目内容单一、项目实施周期过长,原因包括架构设置不合理、民意收集和表达不规范、服务能力与服务理念欠缺、监督评价不到位,并从组织架构设置、民意吸纳方式、人员队伍建设、监管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路径优化措施。

胡星灿[4](2019)在《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一九五七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身份也由中国侨民变成马来公民,这一身份的变化导致马华文学的归属问题趋于吊诡:从文学的渊源、传承来看,马华文学深受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将之视为中国文学在南洋地区的延展并无不妥;然而,从现代国家的建制、要求而言,在马来西亚生产的马华文学,被纳入马来西亚文学版图也是情理中事。所以,在文学传统和政治的差异化标准之下,马华文学的归属渐趋吊诡,并始终未有清晰定论。不仅如此,在新兴国家论述中,马来西亚为打造国族主义,还将非马来文化都排除在国家文化体系之外,而对待用华语书写、传递华人文化的马华文学更是加以约束、宰制。至此,无论是马华作家还是马华文学,都面临着“有国无籍”的尴尬。当然,面对困境,马华作家也尝试着调整创作,并借晚近兴起的全球化浪潮,跳出家国、民族的阈限,书写具有普世性、泛文化的文学作品,但是,这批作品究竟能否克服此前困境还很难说。可见,在不同语境里,马华文学将面临各种困境。面对困境,马华作家具有针对性地不断调试创作,建构相对坚实的文学主体,以期攻艰克难。这种策略性质的主体性建构历程证明了马华文学主体性绝非铁板一块,它注定要踏上不断建构,又不断延异的未竟之旅。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动态的马华文学主体性入手,探讨在不同困境中,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的嬗变。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将引入“冲击—回应”视域,将“困境”和“主体性建构”作为互相参照的依据,确保本文能够准确还原主体性建构的思路。对此,本文将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论述:第一,以“本土意识”为中心的主体性。马华文学是在“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它就无法摆脱该系统的影响。然而,随着马华文学在地化趋势愈演愈烈,马华作家对走出该系统影响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因此,面对“中国文学/文化”系统对马华文学的影响/干预,马华作家建构了一种以“本土意识”为中心的主体性。该主体性并非被强力塑造,而是在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互动拉扯中渐渐地被发现、被营建,因此它的出现是马华作家应对影响的权宜之计,天然就存在限度和不足。第二,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由于建国后的马来执政精英旨在打造一个马来化的“国家文化”体系,因此,马华文学长期被国家层面的霸权话语遮蔽、排除。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文化特征,马华文学不得不调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来抵抗文化霸权,由此,马华文学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随之被建构起来。该主体性重在挖掘马来华人/马华文学不同于官方话语的隐蔽语本,以表演式的书写挑衅“国家文化”体系的威权。第三,以“文学共同体想象”为重心的主体性。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文学生产不再是此时此地的行为,因为马华作家也顺时顺势地建构了以“文学共同体想象”为重心的主体性。该主体性不仅灵活利用华语语系文学的优势,广泛地向域外华语文学借贷创作资本,以补充马华文学场的资源匮乏;它还想象了一个具有人类普遍主义精神的“文学共同体”,以此超越本土,走出主体困境。经过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讨论之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将总结性地指出三种马华文学主体性并非各自独立、毫无瓜葛,而是相互对话、彼此应和。而“二元思维”是连结三种主体性对话的关键词。换句话说,三种主体性都是在“二元思维”的左右、牵制、驱动下完成建构历程的,因此,这种建构方式容易存在审美盲点,建立起来的主体性更易走入板结化的趋势。

周春兰[5](2018)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终明一朝,北方蒙古一直活跃于东起辽东,西迄甘肃的九边一线以北地区,与明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双边有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明代文人对此创作了大量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因此,论文以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为研究对象,在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和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记述战争、书写边地、歌颂和平、交游唱和等多层面对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阐述其存在方式、独特形态及其价值,再现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第一章对反映明朝与北方蒙古冲突战争的明诗进行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再现明朝和北方蒙古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促使人们对民族战争展开深刻而冷峻的理性反思。战争是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创作一个非常显明的主题内容,诗人对“永乐北征”“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第二章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阐述明代诗歌中边地风景、边防情况和边地将士、汉族民众、蒙古民众生活主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李梦阳、谢榛、方逢时和徐渭等诸多诗人将九边重镇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域文化内容形诸诗篇,全方位地展现了边地的自然和生活全景,进而使得边地自然、人文景观及边地民众的生活成为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对和平主题范畴下的诗作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明诗对“俺答封贡”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既有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又有对其持赞同和歌颂态度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明代诗人在对“俺答封贡”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方逢时和徐渭描写了大量的体现边疆和平景象诗作,反映蒙汉和平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第四章对元明易代之际和明中期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展开研究。元明易代之际,蒙汉诗人交游唱和清晰地展现了易代之际蒙汉文学交融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战争冲突和政权更替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为了解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中期蒙汉诗人交游唱和以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尤为突出,苏佑及其子孙与同时代的如谢榛、李开先、王慎中、王世贞等大部分汉族文人都有交游唱和,其间留下来的诗作是非常宝贵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资料。绪论部分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概貌及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余论部分对本论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相同题旨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总而言之,明代文人创作的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丰富了明代诗歌创作,再现了蒙汉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蒙汉文化文学交融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它们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明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姜高威[6](2018)在《胡仲弓诗歌注》文中研究指明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今福建泉州)人。虽说其人生平事历未见详载,但其一生创作了约680首诗歌,放之整个宋代,其诗歌数量亦是相当可觐的,故而有必要对其人其诗展开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先从总体上概括胡仲弓所处的时代风貌,然後依据胡氏的诗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胡仲弓的生平事历进行一个相对详细的考辨,进而对其交游情况进行梳理,侧重分析胡仲弓与人唱和的不同类型以及论述其对胡仲弓诗歌创作的不同向度的影响。第二章首先对胡仲弓《苇航漫游稿》的版本流传情况做一个简要的爬梳,其次对其重出诗歌进行详细的考辨。第三章主要探讨胡仲弓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江湖奔竞的羁旅苦痛、岁时节俗的文化观照和交游酬唱的多维呈现。第四章首先论述胡仲弓的诗学主张,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然後分别从意象、用典、语言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胡仲弓诗歌的艺术特色。结语部分从总结全文的角度,简要梳理本文对胡仲弓及其诗歌研究的一些结论,同时也将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一个总体概括,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二部分是对胡仲弓诗歌的注释。本文以《全宋诗》为底本,对胡仲弓诗歌中的疑难字、通假字、典故、引语、人名、地名、官职名、典章制度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并希望通过上述工作,以求促进对胡仲弓及其文学成就有一个更加客觐、深入、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刘燕[7](2018)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说明政治信仰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特定的政治目标坚信不疑的态度、主张和价值观。政治信仰集知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它能够指导政治行为,赋予政治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构成一定社会中人们最重要的政治取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政治信仰。习近平指出:“共同的政治信仰,是一个政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思想基础。”(1)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有无比坚定的政治信仰,并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理论。研究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及其建设,就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转化为推动革命成功的伟大力量,有助于深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和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质和成功秘诀,并为今天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论文主要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予以系统研究和评述,以形成整体性认识,提出若干新见解。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形成发展、内涵内容、主要途径、鲜明特征、精神表征、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等问题,着重分析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党的政治信仰能够始终坚定不渝,政治信仰如何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并从中总结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揭示其中规律,发掘历史上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当代价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与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密切联系,在各历史阶段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性质和目标不变,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精神不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理论和伟大情怀,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立足实践,立足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剖析,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崇高目标的统一。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列宁继承且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信仰理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信仰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资源。这些优秀的传统政治信仰思想立足中国大地,反映了世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土壤,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具备重要的思想资料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信仰是贯穿革命始终的主线和灵魂。论文以中国革命的历史演进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梳理、总结和评析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其历史脉络和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能够变成磅礴力量,除了信仰建设在内容上与当时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外,与党的政治信仰建设选择的正确途径也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信仰建设途径方法,主要是政治信仰教育、政治信仰宣传和政治信仰动员。政治信仰教育,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政治信仰系统化教育包括理论观念信仰教育、人生目标信仰教育和行为操守信仰教育。政治信仰宣传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通过报刊等出版物、标语口号和宣传画、文艺娱乐、榜样模范进行等。政治信仰动员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有通过纪念活动、文艺民俗、发布政治训令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有鲜明特征,并由一系列的革命精神表征、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懈践行的革命信仰、坚守信仰的精神和人格。从党的政治信仰的鲜明特点和精神表征看,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合乎信仰生成规律,体现了理论建设和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和路线纲领政策,使理想信念得以坚定,党性得以升华,意志品质得以锻炼。这是革命得以胜利的法宝。论文还分析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典型历史事例和角色。从这些坚守政治信仰或背叛政治信仰的历史人物和事例及其比较中,我们感受到政治信仰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塑造所在社会的文化环境、在人的生死关头发挥巨大的力量。对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启迪进行总结,这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建设的灵魂,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信仰建设的重心,坚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是信仰建设的目标,党员的忠诚品格和付诸于行动是信仰建设的力量源泉。它告诉我们:强化历史逻辑,不忘初心,以革命精神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强化理论逻辑,着力推进理论学习,契合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需求;强化实践逻辑,推进实践发展与创新,将信仰建设落实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上;强化价值逻辑,涵养终极关怀,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强化文化逻辑,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主体逻辑,锻造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政治信仰建设要与时代关切紧密结合。论文结合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今天如何不忘初心,怎样借鉴历史经验继续前进,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一些见解。贯通现实,这也是全文研究的一个目的指向。论文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几个维度,包括联系内与外、贯通古与今、统筹点与面,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合历史、逻辑、价值、规律、时代于一体。

樊露露[8](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李琪[9](2017)在《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路”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为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题词时提出:要继续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在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向建设转型时期形成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两路”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实践中,在60多年来的“两路”维护和建设中进一步传承、丰富和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两路”精神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两路”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开展“两路”精神研究,是充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需要,是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两路”精神也是助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从理论渊源、历史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与实践主体等方面,分析了“两路”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历程;“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的修建时期,60、70年代的维护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系统阐述了“两路”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总结提炼了“两路”精神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述了“两路”精神的历史地位;结合新时期我国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分析了“两路”精神的当代价值。本文认为“两路”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作风等方面。本文提出并分析了“两路”精神的当代价值: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两路”精神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两路”精神对建设当代中国先进交通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两路”精神对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等。

朱子静[10](2017)在《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董时进如何与农民问题发生关联。近代中国农民面临人地关系的日趋紧张,贫穷落后问题突出;农民在政治上力量弱小,而晚清时出现的农会未能担负起维护其日常利益的实际代言人;不仅如此,生存环境的恶化,包括自然灾荒以及动荡不安的时局,都严重威胁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董时进作为“农之子”,一方面受到祖辈善于经营农业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天然地对农业发生兴趣,而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力量的弱小,进而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的困境,势必会激起他的一系列思考。董时进初涉农民问题的时机,正是19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界展开的关于“工农立国”的辩论。作为“农国论”的主要辩手,董时进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指导其一生思想的“大农国”理论。毫无疑问,如何破解近代中国农民的贫穷是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通过“无时无地”的思考、观察、体验,他认为“人多地少”是制约农民贫穷的主要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他在1934年至1937年年底,担负江西农业院政务工作的同时,不断发表关于江西地区农业政策的文章,试图唤起人们改变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救国的时代召唤下,董时进在家乡四川创办《现代农民》杂志,以刊物为阵地,将解决农民物质的匮乏,启发民治思想为宗旨,担负起培育现代农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时期,董时进利用掌握的农业专家人脉资源,在《现代农民》杂志上刊发当时国内一流的农学家关于农业知识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以“浅说”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便于农民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救国的特殊时代环境中,他注重采用通俗的语言,激发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为国家捐献财物,让农民意识到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启发农民救国的同时,董时进十分关注国家政策对农民权益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粮食价格问题,他竭力反对政府强制打压价格,认为政府的做法打击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而且在百物价格皆涨的时期,唯独打压粮价,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在这一时期,他继续完善了关于农业政策的思考,提出进取主义的新农业政策,打破粮食自给政策,主张农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国家富强的重任。在注重探索农民经济贫困出路的同时,董时进不断认识到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甚至认为培养农民的政治参与比帮助解决农业问题更急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各种党派如雨后春笋,董时进认为组建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政党的形式培养农民的政治力的时机也已经到来。1947年5月中国农民党在上海宣告成立,选举董时进为党主席。中国农民党作为近代中国政党中的一个小党派,从建设性的立场出发,强调农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发出农村不是城市的刮金板的呼声,要求政府尊重农民土地所有权,这些充满理性的政纲内容虽然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与同时期各路学人只是从学术视野出发相比较,董时进显然在农民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政治权益的维护方面的思索和实践都更为深入。在规模和实力上,它自然无法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作为战后成立的一个主要以农业界人士领导的小型的政党,它的成立是董时进一生关于农民问题思考与实践的顶峰,也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实践上的有益探索。董时进在战后对土地问题的关注,集中在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间内,他坚守土地私有制度的主要思考依据是:地主的土地是否是不劳而获所得;佃农制度是否具有明显的劣势;土地是否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土地平均分配后生产是否一定能够提高。董时进的这些思考意见,遭到了同时代的人士的谴责和嘲讽,但这些谴责和嘲讽很难说是从科学角度给予这些问题有力的反驳。如同近代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因为不能昧于自己的良心,他最后一次将自己对土地问题的思考意见上书毛泽东,却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本文的结论是:董时进农民思想的显着特征是将农业视为农民的职业,在这一基本认知前提下,借助进取主义农业政策和政党力量,继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入手,积极培育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的转化,既强调农民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强调国家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这些前瞻性的思考是其他各派农民思想中并不多见的。其思想价值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坚守“大农国”理论,抱定中国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不应以农民为牺牲品,而在其长期的与底层农民相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农民要有出路,必须培养他们的政治力。

二、“民情走访”换来鱼水情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情走访”换来鱼水情谊(论文提纲范文)

(1)刘文艳散文创作的审美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人品文品高度统一的范本——读刘文艳《一纸情深》
    一
    二
    三
    四
    五
情到深处跃然纸上——读刘文艳《一纸情深》随想
一部明德引领风尚的文学力作——简评《一纸情深》的思想性
    一
    二
    三
一纸情深,深情溢纸——简评刘文艳的散文集《一纸情深》
    一、浓浓亲情
    二、眷恋乡情
    三、真诚友情
    四、心怀民情
    五、《一纸情深》情感表现的审美特征
        1.借事传情
        2.以景抒情
        3.托物寄情
人间有大爱,心上有苍生——评刘文艳的散文集《一纸情深》
    一、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二、人生需审视,大爱在苍生
    三、大美无形亦有形
疏淡清雅,质朴自然——评刘文艳散文集《一纸情深》(1)
    一、“花小香淡”:人格化的审美意象
    二、“大美无色”:疏淡清雅之审美格调
    三、“会心处不必在远”:清新自然的审美表现

(2)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基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2.基于干部媒介形象的研究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提出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下扶贫干部媒介形象分析
    (一)扶贫干部与干部形象
        1.干部与扶贫干部
        2.形象与干部形象
    (二)新媒体中扶贫干部形象概述
        1.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业态更迭
        2.新媒体平台扶贫干部形象呈现
    (三)新媒体中塑造干部形象的意义
        1.积极应对每个人的15秒
        2.提升干部队伍正面形象
        3.维护党和政府整体形象
        4.获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二、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分析
    (一)短视频平台中有关扶贫干部作品的分析
        1.发布时间:响应脱贫攻坚
        2.发布时长:主打短小灵动
        3.性别比例:巾帼让了须眉
        4.视频声音:做情绪的载体
        5.拍摄设备:机不离手优势
    (二)多模态意义建构下的扶贫干部形象分析
        1.再现意义:行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
        2.互动意义:提供信息,正面视角,拉近距离
        3.构图意义:人物居中,形象显着,取景真实
    (三)视频文本与受众态度分析
        1.视频文本分析:正面导向作用突出
        2.互动数据分析:不同主体存在差异
三、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呈现
    (一)履职——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亲民——草野乡音得民心
    (三)献身——为有牺牲多壮志
    (四)成果——敢叫日月换新天
四、扶贫干部媒介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官媒中扶贫干部形象塑造刻板化
    (二)其他账号作品制作水平有待提升
    (三)扶贫干部账号中内容繁杂无主线
    (四)信息蚕房效应难以开拓新的受众
五、干部媒介形象塑造途径
    (一)培养形象塑造意识
    (二)明确媒介形象定位
    (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四)官媒掌好“麦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路径优化研究 ——以临邑“民声夜访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
1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民意吸纳
        1.1.2 基层党组织
    1.2 内在联系
        1.2.1 民意吸纳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内容
        1.2.2 基层党组织是民意吸纳的重要载体
    1.3 理论基础
        1.3.1 参与式民主理论
        1.3.2 协商民主理论
2 临邑“民声夜访谈”项目运行现状
    2.1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背景
        2.1.1 临邑县临盘街道地域特点
        2.1.2 基层民众诉求表达意愿强烈
        2.1.3 原有民意吸纳方式不能满足需要
        2.1.4 临邑县临盘街道的创新探索
    2.2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运行环节
        2.2.1 组织管理环节
        2.2.2 民意表达环节
        2.2.3 诉求转办环节
        2.2.4 监督评议环节
    2.3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成效
        2.3.1 提高了民主决策水平
        2.3.2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3.3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3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存在问题
        3.1.1 统筹协调力度不足
        3.1.2 部分党员缺乏主动
        3.1.3 民生项目内容单一
        3.1.4 项目实施周期过长
    3.2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架构设置不合理
        3.2.2 民意收集和表达不规范
        3.2.3 服务能力与服务理念欠缺
        3.2.4 监督评价不到位
4 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路径优化
    4.1 优化组织架构设置
        4.1.1 权责对等分配
        4.1.2 引入联席会议制度
        4.1.3 成立民意调查分析机构
    4.2 优化民意吸纳方式
        4.2.1 加强和规范民意甄别
        4.2.2 发挥各类媒介积极作用
        4.2.3 健全民意吸纳制度保障
    4.3 优化人员队伍建设
        4.3.1 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4.3.2 提高指导员队伍积极性
        4.3.3 发挥农村党员带头作用
    4.4 优化监管服务保障
        4.4.1 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4.4.2 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力度
        4.4.3 健全服务效果监督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主题
    1.2 研究范畴与对象
    1.3 研究现状的回顾
        1.3.1 以“本土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研究
        1.3.2 以“中国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建构研究
        1.3.3 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研究
        1.3.4 以“文学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建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
第2章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中的隐身与显现
    2.1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中隐身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2.1.1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影响了“马华文学系统”的建立
        2.1.2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限制了马华文学的创作思路
        2.1.3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使马华文学的归化之路愈益艰难
    2.2 再造中国:论马华文学对“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加工与改造
        2.2.1 再造华文:从“去政治”角度思考
        2.2.2 再造文化:从“马华特质”层面思考
        2.2.3 再造技术:以“现代主义”角度思考
        2.2.4 小结
    2.3 本土的崛起:辨析马华文学“本土意识”的限度问题
        2.3.1 作为盾牌的本土意识
        2.3.2 作为商品/招牌的本土意识
        2.3.3 作为政治规范的本土意识
        2.3.4 小结
    2.4 本章结语
第3章 马来西亚“国家文化”论述中的离心与抵抗
    3.1 “国家文化”论述中离心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3.1.1 附会马华文学的政治意涵
        3.1.2 限制马华文学的创作题材
        3.1.3 马华文学抵抗主体与抵抗策略的成型
    3.2 马华文学的隐蔽语本:以马共书写中的“身体”为例
        3.2.1 身体与展览的互文
        3.2.2 身体与解构思维的结合
        3.2.3 小结
    3.3 华文学的抵抗式表演:以同志书写的“敢曝”为例
        3.3.1 马华同志书写的身体表演与敢曝
        3.3.2 马华同志书写的语言游戏与高级敢曝
        3.3.3 小结
    3.4 本章结语
第4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弱势”与“借势”
    4.1 “全球化”语境中弱势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4.1.1 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马华文学
        4.1.2 “离境”背景中嬗变的马华文学属性
        4.1.3 全球语境下吊诡的马华作者身份认同
    4.2 弱势华语语系文学的跨国主义:以“在台马华文学”为例
        4.2.1 共谋:处理中国性问题
        4.2.2 共识:反思在地化问题
        4.2.3 同构:透视文学的国籍问题
        4.2.4 小结
    4.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马华文学:一个文学共同体的想象与实践
        4.3.1 马华文学场域里“文学共同体”的表述与呈现
        4.3.2 读者的共同体
        4.3.3 命运的共同体
        4.3.4 文化翻译与共同体想象
        4.3.5 小结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结语:反思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与“二元思维”
    5.1 马华文学与先验的“二元思维”
    5.2 “二元思维”下的审美盲点
    5.3 “超越二元思维”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创作概貌
    第二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第一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战争诗作
    第一节 记录“永乐北征”
        一、记录北征行军路线
        二、记述出征过程中重要的事件
        三、书写征行之苦
    第二节 叙写“土木之变”
        一、时人对“土木之变”事件的记录
        二、时人在“土木之变”后的态度与情感的叙写
        三、后人对“土木之变”的感怀
    第三节 书写“庚戌之变”
        一、“庚戌之变”事件的书写
        二、“庚戌之变”具体场景的再现
        三、对“庚戌之变”造成影响的书写
第二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边地诗作
    第一节 描写边塞风景
        一、李梦阳的边塞风景特点:荒冷、苦寒
        二、谢榛的边塞风景特点:阴郁、沉闷
        三、方逢时和徐渭的边塞风景特点:雄险、壮丽
    第二节 反映边防情况
        一、弘治、正德时期紧张的边防形势——以李梦阳诗为代表
        二、嘉靖时期令人忧虑的边防形势——以谢榛诗为代表
        三、万历初期显示新气象的边防情况——以徐渭诗为代表
    第三节 记述边防将士生活
        一、戍守备战
        二、边地屯田
        三、修墙筑城
        四、营门塞猎
        五、边防将士的生存状况
    第四节 展现边塞汉族民众生活
        一、边地汉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边民遭受兵燹的景况
        三、蒙汉边民生活的趋同现象
    第五节 呈现塞外蒙古民众生活
        一、狩猎生活
        二、游牧生活
        三、饮食生活
        四、娱乐方式
第三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和平诗作
    第一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赞颂
    第二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怀疑
    第三节 方逢时的和平颂歌
        一、“封贡”前景象的书写
        二、“封贡”后景象的描绘
        三、和平的颂歌
    第四节 徐渭笔下的和平景象
        一、描绘蒙汉和睦景象
        二、歌咏蒙古人物
        三、描写三娘子形象
第四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交游唱和诗作
    第一节 易代之际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
        一、明朝与北方蒙古帝王之间的交流
        二、蒙古族诗人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三、汉族诗人与蒙古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第二节 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与汉族文人的交游唱和
        一、苏佑家族介绍及诗文创作情况
        二、交游唱和情况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的学术成果

(6)胡仲弓诗歌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谕
    一、本文的选题及其意义
    二、胡仲弓及其诗歌的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构成及体例
第一章 胡仲弓所处的时代风貌及其生平、交游
    第一节 胡仲弓所处的时代风貌
        一、时局的变化
        二、士风的变化
        三、诗坛的变化
    第二节 胡仲弓的生平
        一、胡仲弓的家世
        二、胡仲弓的生平
    第三节 胡仲弓的交游
        一、胡仲弓与刘克庄
        二、胡仲弓与陈起
        三、胡仲弓与刘季裴
        四、胡仲弓与释圆悟
        五、胡仲弓与蒲寿宬
    小结
第二章 胡仲弓的着述及其诗歌重出考辨
    第一节 《苇航漫游稿》的版本流传述略
    第二节 胡仲弓诗歌重出考辨
    小结
第三章 胡仲弓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
    第二节 江湖奔竞的羁旅苦痛
    第三节 岁时节俗的文化观照
        一、除夕与元日
        二、元宵节
        三、花朝节
        四、寒食与清明
        五、重阳节
    第四节 交游酬唱的多维呈现
        一、行谒权贵
        二、漫游交友
        三、切磋诗艺
    小结
第四章 胡仲弓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意象选用,平实清雅
        一、胡仲弓诗歌意象的特征
        二、胡仲弓诗歌的意象组合类型
    第二节 使事用典,灵活多样
        一、胡仲弓诗歌的典源
        二、胡仲弓诗歌的典面
    第三节 语言清简,通俗自然
    小结
结语
凡例
卷一
    石轩席上分韵得石字
    余用十字为座右铭因足成一首
    咏冰
    送沈链师归武夷
    念昔游四首
    夜梦蒙仲书监作二象笏与余各分其一觉而有赋
    梦黄吉甫
    山中夜闻虎啸
    僧过涧图
    山中闻猿
    感古十首
    山中值雨偶成
    采采歌
    次陈芸居问讯後村韵
    後村来书有此心如珠有物蒙之之语芸居有诗再用前韵
    晴溪
    明朝是岁除
    四时月
    老母适至时已见黜
    岁饥郡行赈恤过余杭呈辛县尹
    送怀玉之越谒秋房使君
    送方及民罢官东归
    邀月坐中庭
    山行八韵
    中秋望月呈诸友
    过大官岭
    晋安城东温泉
    夜闻琵琶
    次韵送水纹簟与芸居
    谈星林汉留求诗
    秦氏楼
    题叶山甫见惠古琴走笔以谢
    子经昔有黄筌玉笋图故人陈众仲题诗其上後为人易去常追忆不已余往借观临之以归郑氏并识以诗
    蛛丝巧
    精卫
    感兴
    钱塘潮图
    抱拙以三通鼓为韵见寄次韵
    寄懒庵
卷二
    舟中夜闻弹筝
    竹夫人
    泛舟分韵得横字
    湖边
    山台赴召
    漫兴
    逮眺
    题潘越謇玉集後
    湖
    旅中早行
    还翁雪舟吟卷
    赠陈通妙
    除夕寄弟
    和云心除夕韵
    赠云谷道士
    矮道人
    送丁链师归福堂
    失脚
    汤惠院以五言定交用韵以谢
    春郊晚归
    金粟道人
    散策郊行有怀社友
    寒碧席上薪隐分韵得初字
    观海口占
    枯崖韵速藏叟和篇
    和溪翁二首
    邓花
    妙觉山用老溪宝叶二僧韵
    凌霄塔
    答颐齐并呈诸友
    答晚香
    次韵答颐齐
    答青山阁见寄
    次韵答方元吉
    为续芸赋
    青莲寺避暑
    骤雨
    赠谭山人
    夜过萧寺
    长人诗
    洪楼分得车字韵
    送赵庸齐去国
    山居
    寄林可山
    寄芸居
    寄容老
    寄藏叟
    寄怀玉
    次同叔见寄二首
    王用和归从莆水寄呈后村
    寄颐齐
    寄月塘
    寄敏齐
    寄适安朝宗
    寄王道源
    寄水竹
    寄抱拙
    怀悟书
    听宫人琴
    将之官越上留别诸友
    山中归呈友人
    寄西润叶侍郎
    祈雪
    和枯崖山居韵
    次冯深居韵赠原上人
    次希道弟韵寄竹院孚上人
    怀枯崖悟师
    悟枯崖将过莆城参访后村书此赠行
    与瞻甫同访陈书记
    约枯崖话
    和际书记见寄
    闲居寄枯崖
    赠悟上人
    崇福寺次枯崖韵
    和枯崖悟上人韵
    送枯崖归囊山
    松湾访僧
    山中访枯崖归偶成
    赠岩居僧
    次韵送黄端玉归莆
    倚窗诗
    雪后
    雪中杂兴四首
    南雪
    宝应寺
    次心泉卜隐韵
    隐者
    戊午天基圣节口号
    选官图
    重九日法轮庵次凤山韵
    送处逊渡淮谒秋壑
    怀李希膺
    山行即事
    送松坡下第调官南归
    过梨岭作
    和枯崖山行韵
    与石壁诸友山行分得山字
    分得台字走笔
    次周懒窠韵
    次懒窠见寄韵
    隐真岩次翁景辅韵
    过山庵
    观蚁
    秋夜
    端砚
    独倚
    久客
    侠客
    客裹
    和颐齐梅花韵
    梅花窠子
    落梅
    钱塘江待潮
    雨中有怀
    哭墓
    题村居壁
    书怀
    世途
    将乐县
    赋玳瑁鱼
    雪晴
    怀钱塘旧居
    西溪即事
    忆昔
    题水竹居
    夜行口占
    病后呈芸居
    腰痛
    与杜友定花朝之图
    桃源图
    题叶石轩学僧寮
    高阳山远眺
    金陵
    南浦
    次烟浦即事韵
    观碁闻近事有感
    仙霞岭
    九日
    离家
    小吴园
    集芳园
    元日
    无尘殿
    春晚游蒋园次韶
    问陈禹锡太博病
    病后
    哭芸居
    元日次韵
    浴温泉
    和梅臞瀑布韵
    倚楼
    寄梅臞
    寄黄云心
    静中
    身事
    次韵抱拙即事
    次韵琛庭即事
    一第
    喜郭吉甫擢第调尉八柱还里
卷三
    颐齐再作催梅诗次韵
    送李茂先去国
    严子陵钓台
    卧听
    次韵山居
    送后村去国二首
    寄吴警齐
    九月八日寄懒窠
    寄默蒂
    寄松坡
    寄适安
    和丘君就见寄
    寄顺适
    寄沈迂叟
    寄姚省齐
    寄李适安
    寄李希膺二首
    次秀野使君见寄
    寄戴石屏
    寄赵西岩
    送谢刑部使君赴召
    泛湖晚归式之有诗见寄因次其韵
    蔡司业争公议而去诗以送之
    颐齐诗筒急递次韵奉酬
    再和颐齐见寄
    立春
    泠风阁
    西湖怀古
    旱湖
    晚眺
    次赵同叔春雨中韵
    结交叹
    冬雨即事寄赵默庵
    春日过西湖
    九日山拜姜相遗像
    次梅庄守韵
    近事
    贺林自知兄登第
    秀野
    送汤武谕倅吴门
    郊行即事
    富沙水后次壁简韵
    送月塘回蓝溪
    可山席上
    和抱拙韵
    和希膺韵
    和李希膺见寄
    有感时事
    上元观灯
    题溪亭
    陈氏溪亭次韵
    溪亭夜吟
    元日
    题桃源图
    题窗间墨竹
    走笔和法石纪游
    访枯崖不遇
    哭杜立齐先生
    哭赵吏部
    次郭吉甫梅仙之官庚右
    和止泓姜秦祠韵
    西塔
    次韵答王东墅
    答颐齐诗筒走寄
    春日
    钱储秀野赴广西制司参议
    次傅德用府教授韵
    送吕时可监丞朝假归里
    次雪舟进退韵
    霸王庙
    张巡庙
卷四
    雪磴
    晓枕听禽言
    皆春
    意亭
    题野云庵
    适吾意
    题陈希夷睡图
    山馆对月
    云思
    咏松
    春咏
    耕钓境
    用鸟山韵题碧吟卷
    梅
    溪亭夜集走笔
    次松坡梅花韵
    寄越友
    寄杨蕴古
    题武适安宁卷
    问梅
    孤山问梅
    用韵答宝叶
    客星阁
    省坟
    梅花盛开有粉蝶冲寒而至
    湖边
    断桥观钓
    赠易数朱俊甫
    早行
    晓来
    赠岳仁叔
    赠郑琰
    九日雨
    春雨中遣怀二首柬梅臞
    访戴链师不值
    郊外即事
    观海
    即席次韵
    和赵同叔见寄韵
    次韵早梅
    游瑞源访修上人
    题宝叶笑端
    与枯崖悟师
    月临关
    答林颛民
    野烧
    不碍云山
    题劳劳亭
    杨仲仁为梅返魂有诗因次其韵
    久雨
    山中逢老人
    世路
    赵庸齐为程生作梅窗二字因为之赋
    题山居十绝
    杂兴
    晚春
    芭蕉花
    竹阁
    凰凰台
    题刘氏东陵图
    秣陵
    梦中
    衆芳所
    端午
    竹坞
    题杨妃上马娇图
    曹娥庙
    雨中看花
    琼花
    碁诗
    寄意三绝
    走笔次月夜颐齐见寄
    倚楼
    听宝圭琴
    元宵
    太真卧病图
    次枯崖问病韵
    元日
    征人归
    夜坐冥搜闻吟声
    南雪
    观西淙千丈瀑布
    钱塘潮图
    鸟衣巷
    翡翠
    晚静
    芭蕉
    翠凉
    题寿星寺盃泉
    游九日山
    夜泊朋溪钓隐
    呼猿
    天竺呼猿
    睡猫
    桃源图
    山行逢樵者
    次适安感古二首
    次黄瑞玉石镜韵
    送友人
    和宫怨
    宫词
    玉泉观鱼
    秋声
    飞来峰
    快倚亭
    恭和皇帝宸翰四绝句
    次芸居无题韵
    寄方南湖
    次韵顺适遣寄
    游小身岩
    瑞香花
    刘项祠
    客裏
    水乐洞
    游水乐烟霞二洞三绝
    景阳宫井
    过桐江三绝
    用韵送驴与源谷
    十二月十五夜雪
    元宵雪
    次卓仁夫元宵雪中三绝
    古意
    秋意
    吴潘二台官以直言左迁董夕郎亦以荐贤之故相继翩然而去公论惜之三学叩阍来归刘声伯感而赋诗因次其韵
    观道君御书
    邻雪
    含章殿
    灵和殿
    晚梅次韵
    怀林梅臞
    落梅
    寻梅
    题高伯寿墨梅
    闺情
    闺怨
    雨中有怀
    豆粥
    秘书省墨竹
    闻西事有感
    桐庐县
    徘徊花
    秀野
    赠张南金谈星
    谈星陈炎发求诗
    读后村梅花百咏
    不如归去
    江郎山
    雪中有感
卷五
    杂兴
    海月堂观涛
    过駞巘岭
    丑妇谣
    题金粟洞
    过新蓬二岭
    芳庭为作希圣二字以诗谢之
    试剑石
    法山寺
    次法石寺即事韵
    清吟寺
    废寺
    得阙越州冷掾
    颐齐联日有事于琛亭赋诗聊为解嘲
    次云心韵赠臞仙
    送李同归龙泉
    明发
    题黄端玉寒瘦藁
    山行观紫云洞
    赴缘僧道
    山庵
    送傅明府之南安
    车四库本作道中遥观五峰
    送赵明叔分教潮阳
    送梅臞三山
    自笑
    倚栏
    薄游
    哀黄鸟
    题崇福寺青山阁
    为源上人题宝叶
    寒食
    不饮
    春晚山茶花数朵艳甚
    题清泉院
    题通妙亭柱
    游紫泽观
    虹桥诗
    山中
    尤溪山中
    柬萧芸庄
    舟中即事
    舟中归兴
    寄舟中诸吟友
    观江郎石
    桐江舟中
    延平舟中
    送罗去华
    夜饮颐齐以灯前细雨檐花落为韵分得前字又得花字赋二首
    赠神籁谈天
    次韵赋海棠
    次麓湖韵送王用和归省侍
    次林明府清源洞壁间韵
    再和抱拙清源洞韵
    和杜友游清源洞韵
    己酉上元诗同日立春
    和希膺春日醉吟
    和壁间韵
    寄鲈乡主人
    送赵汝楫分教建安
    春日杂兴
    题金粟洞
    和瞻甫韵
    过岭作
    旧题宝胜寺壁
    早过豪光岭
    郊行同张宰
    和刘后村杂兴
    游承天寺偶成
    春晴
    次洪阳岩太卿韵为方蒙仲书监赋西清风月
    寄朱静佳明府
    寒食雨中用李希膺韵
    夜饮赵明府归来偶成
    清泉院用柱间韵
    耕田
    代寿圆峤颜文昌
    寿赵默庵
    和赵同叔送桂花韵
    包家山看桃花
    次韵柬李希膺
    柬倪梅村
    用后村韵送陈先辈
    南地
    回文体二首
    存方寸地
    失题
    光风霁月
    一志
    汲清清湖头有古井,赵庸齐题扁其上。
    鲈乡道院
    翠竹
    张南起为作苇航图仍示以诗次韵继赋
    过莆城怀刘后村中书因以奉寄
    郊行
    题冯中郎庙
    山中有花一种俗名花叶不相见感而赋之
    红远
    观中原指掌图
    观丙辰省试宣锁作
    过钓钩岭悼亡友盛景韩
    暑中杂兴
    辛丑上元
    双髻山
    次韵烹荀一绝
    西来洞天
    送梅村归三山
    远将归
    寄题春谷监簿
    丹青阁
    失题
    梅答
    西湖寒食
    西陵桥
    梅坡席上次韵牡丹
    失题
    柬石轩
    羲谿舟中
    春游
    游天竺灵隐三绝
    感怀
    读杜牧之诗
    山村即事
    送丁仲圭归合沙
    落花
    思故乡
    五峰岩
    云根
    题天海风云之楼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二 邓牧《伯牙琴·代祭胡苇航文》
    附录三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跋文
    附录四 胡仲弓交游表
    附录五 《谒金门》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旨趣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政治信仰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政治信仰界说
        一、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二、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三、政治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间的关系
        四、政治信仰生成的过程与规律性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界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根本内容
        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最高目标
        三、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具有阶段性的现实目标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资源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文化资源
        一、中国古代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
        二、中国近代关于政治信仰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追寻探索:建党前后政治信仰的确立
        一、缘起分析: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新思考
        二、渐进找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影响
    第二节 初步实践:大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目标导向:以工农为主体的信仰建设
        二、效果初显:群众运动与信仰建设相互促进
    第三节 坚守前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动摇还是坚守: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建设的考验
        二、城市还是农村:信仰指引下的道路转向
        三、本本还是行动:信仰建设融入党建实践
    第四节 民族砥柱:抗战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动员与学习:信仰建设为抗战提供思想支撑
        二、继承与发展:信仰建设的体系化和中国化
        三、内容与形式:整风肃纪的信仰建设成效
    第五节 走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凝聚党心民心:政治信仰建设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同时推进
        二、民生导向:信仰建设进一步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
        三、巩固阵地:文化阵地促进政治信仰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理论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信仰教育
        二、革命信仰的教育
        三、纪律与信仰相结合的教育
        四、任务形势与信仰相结合的教育
        五、政治信仰的系统化教育
    第二节 宣传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通过报刊等出版物进行宣传
        二、通过标语口号和宣传画进行宣传
        三、通过文艺娱乐进行宣传
        四、通过榜样模范进行宣传
    第三节 动员层面的政治信仰建设
        一、通过纪念活动进行动员
        二、通过文艺民俗进行动员
        三、通过发布政治训令进行动员
        四、通过整风肃纪进行整顿动员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点与精神表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鲜明特点
        一、依靠学习坚定政治信仰
        二、不断强化和不懈践行革命信仰
        三、坚守政治信仰的精神和人格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精神表征
        一、追求与建构的信仰表征
        二、危机中求发展的信仰表征
        三、建设新中国的信仰表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典型历史事例及其角色分析
    第一节 信仰的忠诚永不褪色: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正面历史范例与角色
        一、血染红岩:政治信仰的伟大释放
        二、生命的珍藏:百份入党志愿书中的政治信仰力量
        三、红色家书:家书传志写信仰
    第二节 信仰的背叛永难抹去: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反面历史事例与角色
        一、信仰不坚定者最终变节
        二、威逼利诱之下信仰改变
        三、背叛信仰后迷途知返
    第三节 忠诚还是背叛:政治信仰是核心要素
        一、政治信仰决定政治选择
        二、政治初心决定政治行为
        三、政治信仰塑造文化环境
        四、政治信仰在生死关头的巨大力量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启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强基固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建设的灵魂
        二、核心关键: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和领导是信仰建设的重心
        三、不懈追求:坚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是信仰建设的目标
        四、品格铸造:党员的忠诚品格和行动是信仰建设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启迪
        一、历史逻辑:不忘初心,以革命精神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
        二、理论逻辑:推进理论学习,契合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需求
        三、实践逻辑:坚持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夯实信仰基础
        四、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五、文化逻辑: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主体逻辑:锻造忠诚品格,成就信仰人生
结束语:传承与发展——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三个维度
    一、内与外:立足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加强政治信仰建设
    二、古与今:借鉴历史经验,承续传统加强政治信仰建设
    三、点与面:强化发展逻辑,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情况(2014年)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之处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两路”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1“两路”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2“两路”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2.2.3 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2.2.4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2.2.5 党的民族政策
    2.3“两路”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2.4“两路”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与实践主体
        2.4.1 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交通建设
        2.4.2 实践主体:广大筑路官兵和各族民众
第三章 “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3.1 20 世纪50年代——修建时期
    3.2 20 世纪 60.70 年代——维护时期
    3.3 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四章 “两路”精神的内涵
    4.1“两路”精神的内涵
        4.1.1 热爱祖国的情感
        4.1.2 无私奉献的品质
        4.1.3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
        4.1.4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作风
    4.2“两路”精神的实质
第五章 “两路”精神的历史地位
    5.1“两路”精神的实践作用
        5.1.1 是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5.1.2 是促进民族团结、扞卫国家统一的精神动力
        5.1.3 是助推新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2“两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地位
        5.2.1“两路”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
        5.2.2“两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5.2.3“两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两路”精神的当代价值
    6.1“两路”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6.2“两路”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6.3“两路”精神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进步意义
    6.4“两路”精神对当代中国交通文化建设的推动
    6.5“两路”精神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促进
    6.6“两路”精神对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作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解释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内容安排
第一章 近代中国农民问题与董时进的“农缘”
    一、近代中国农民问题
        (一) 农民经济的落后
        (二) 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利益代言人角色之失缺
        (三) 农民生存社会环境的恶化
    二、董时进的“农缘”
        (一) 家乡:新旧交替之际的传统农业区
        (二) 家庭:善于经营农业的殷实人家
        (三) 个人机缘:农趣日增
第二章 北洋时期董时进的大农国理论
    一、近代中国农学教育的兴起
    二、“要使劳力用于报酬最厚的地方”
        (一) “兴农”更迫切的时代舆论
        (二) “困农民即所以危国本”
        (三) “董恽之争”
        (四) 《食料与人口》
    三、大农国理论
        (一) 与章士钊形似神异:被误解的后“甲寅派”
        (二) 大农国理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董时进对农民农业出路的探索
    一、农村合作对于农民之重要
        (一) 提倡合作事业
        (二) 开设农村合作教学
        (三) 思想和实践的成果:《农村合作》
        (四) 对“自上而下”合作运动的意见
    二、调查、研究与讨论
        (一) “农村朋友”协助下的大样本抽样调查
        (二) 学术着作:《中国农业经济学》
        (三) “旅行”、“居住”式考察中加深认识
        (四) 与吴景超关于“农业机械化”论争
    三、农业学术与农业建设冶为一炉之实验:创办江西农业院
        (一) 江西农业院的创办
        (二) 《江西农讯》中的思想
第四章 农民与救国: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思想和实践
    一、要解决平民生计问题,必须赶办平民教育
    二、创办启发农民现代化的杂志
        (一) 《现代农民》杂志的创办
        (二) 如何利用刊物以及通过政府力量扩大销量
    三、抗战救国中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一) 动员农民积极抗战
        (二) 反对政府抑制粮价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 要求政府修订农民节
        (四) 屡次呼吁合作社不应该为外人包办
        (五)农民民治思想之启蒙
    四、“现代农民”之榜样:董时进创办大新农场
    五、极力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一) 运动设置农务部
        (二) 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六、进取主义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一) 新农业政策的依据
        (二) 新农业政策主要内容
        (三) 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第五章 农民与建国:组建中国农民党及坚定土地私有政策
    一、中国农民党成立之前奏
        (一) 董时进等积极壮大农协会力量与政府之忽视
        (二) 《现代农民》读者之呼声:成立农民的政党
    二、利用政治力量维护农民权益:董时进组建中国农民党
        (一) 加强农民政治力量的重要及加入中国农民党的手续
        (二) 农民党的政治活动及对政府的监督批评
        (三) 农业界知识分子与中国农民党的互动
        (四) 社会舆论下中国农民党的定位:农民职业的政党
    三、董时进关于土地私有政策的思考
        (一) 地主是否应该一律盲目被打倒
        (二) 佃农的效率是否劣于自耕农
        (三) 二五减租是否能够促进生产事业
        (四) 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五) 土地改革争议达到沸点状态下的不时髦之音
结论
    一 国家现代化建设视野下董时进农民思想的历史价值
    二 代言人角色之尴尬: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民情走访”换来鱼水情谊(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文艳散文创作的审美评论[J]. 陈巨昌,刘玉慧,赖丙文,张学亚,马琳,李帅.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D]. 王圆.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层党组织民意吸纳路径优化研究 ——以临邑“民声夜访谈”项目为例[D]. 蒙玮.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D]. 胡星灿.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5]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D]. 周春兰.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6]胡仲弓诗歌注[D]. 姜高威. 广西大学, 2018(12)
  • [7]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研究(1921-1949)[D]. 刘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8]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9]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当代价值研究[D]. 李琪.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10]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D]. 朱子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走人情”换来鱼与水的情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