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医疗耦合行为,减少医疗纠纷

规范医疗耦合行为,减少医疗纠纷

一、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珊[1](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姚丽丽[2](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制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效果评价提供测量工具。2了解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现状,构建并验证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直观呈现各因素对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和程度,为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制定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依据互动式参与患者安全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指南查阅、患者访谈、Delphi专家咨询法形成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某三甲综合医院3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通过所得的数据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2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某三甲综合医院580例择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量表、中国病人参与能力量表、促进患者参与量表、患者参与态度问卷、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验证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量表共26个条目,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15%。意向分量表和行为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41和0.937,2周重测信度分别为0.898和0.920。2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意向得分为110.32±12.69,参与防控行为得分94.32±15.59。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因素依次为参与意向、参与能力、自我效能、参与态度、医方支持、医师信任及社会支持,各影响因素与防控行为均呈正相关。参与意向、参与能力和医师信任对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67、0.21和0.11。自我效能、参与态度、医方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参与意向间接影响参与行为,其效应值分别为0.21、0.11、0.11和0.08。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量表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意向程度和行为现状。2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较强,参与行为低于参与意向。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因素多而复杂,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调动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意向与积极性,鼓励其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实施。

孙宏亮[3](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叶骞[4](2020)在《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谓信赖原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行为的同时,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够实施适当的行为,且行为人的信赖是合理的,纵使被害人或第三人为不适当行为发生法益侵害结果,行为人亦不需对该结果承担过失责任”之原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信赖原则发端于德国认定交通过失犯罪的判例,并逐渐发展成为限制过失犯罪成立范围的一般性原理,是当下大陆法系国家限制过失犯罪成立范围的重要教义学工具,为解决风险事业中多重主体过失责任开辟了新的思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刑法理论界早已确立信赖原则可以适用于医疗领域来合理限制医务人员成立过失犯罪的观念,司法适用中亦产生诸多优秀的判例可供借鉴。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全面以分工与协作为特质的医疗组织模式将逐步建立,多个医疗主体共同完成一项医疗诊治活动的情形将常态化,这些现实条件都是信赖原则能够在我国医疗领域可行适用的制度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引入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的司法认定中进行适用,需要明确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现状、适用困境及成因分析,并结合我国医疗事故罪的司法实践将该原则本土化。同时要前瞻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适用时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或者“副作用”,以适用困境的成因分析作为基础,作出相应的制度完善实属必要,最终实现合理划定我国医疗过失犯罪的处罚范围。

余想[5](2020)在《防御性医疗背景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持续涌现出医闹、暴力伤医现象。医疗过失纠纷案件屡见报端,医务人员面临着来自外界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风险,患者也在纠纷中难以维护其基本权益。因此,国际上衍生出各种形式的防御性医疗行为,既不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进步,也加重了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带来了举证和诉讼等法律风险。如何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化解当前医患矛盾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行业制度的建设和社会和谐及民生稳定。本文从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分析出发,意在研究其与医疗责任保险的内在关联,分析当前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困境,进一步阐述对于改善现状的发展新思路。本文基本研究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首先,在开端导论详细阐明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防御医学现象,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对阅读文献进行探索,列出文章研究框架简图。其次,本文介绍了防御性医疗的释义和医疗责任保险的相关概念,总结国内外防御性医疗行为在医疗公共职业中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对医疗纠纷和举证责任相关含义、防御性医疗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影响阐述,进行了三阶段的动态博弈分析。再次是对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发达国家盛行的防御性医疗状况进行举例说明,并对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国际上当前针对防御医学所采取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紧接着论述探讨我国当前防御性医疗的相关类型及对医学领域发展状况的负面影响,汇总梳理个别试点地区发展的立法和执行情况总结特点,针对暴露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发展新思路。最后针对行业问题从行政手段、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着眼于防御性医疗,在立法强制和执行层面为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一些建议,提出了应尽快构建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制体系,实现以政府调控为辅、各市场主体主导的医疗责任保险发展模式。如今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陷入尴尬境地,双方人身安全、财产权益受到侵犯,迫使医务人员采用防御医学行为进行自保。至此,如何有效化解医患矛盾成为全球性问题。本文从研究防御性医疗对当前医疗卫生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多方面成因并介绍基本状况,旨在探索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新路径。以真正意义上减少防御性医疗的负面影响为出发点,进一步重塑医患间的信任关系,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李宗明[6](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刘嘉琪[7](2020)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各种公共危机层出不穷。在紧迫、高压的危机期间,公众通过发达的社交网络非正式地快速聚集。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既有可能汇集众智,释放出良性力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协同者,但又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造成严重的破坏,变为危机管理活动中的重点管理对象。为更加深刻地感知、理解与引导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本论文立足于嵌入社交网络中真实存在的“人”的内部认知特征与外部行为规律,采用管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行为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遵循“行为感知—行为理解—行为引导”的逻辑主线,依次从四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跨层次的研究工作,以期为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卷入行为感知层来看,通过社交网络的虚拟空间,在危机信息的感染下,道德诉求性和功利诉求性内容均可提升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的可能性。而且,危机信息中嵌入的多元负面离散情绪会“定向地”增强或削弱诉求性内容的煽动效果。为剖析个体制定卷入决策时的认知加工线索与加工过程,本研究首先基于HSM双系统认知加工理论框架、信息诉求理论与情绪评价理论,建立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实证模型。其次,将用户自主创作的危机信息中常表达的两类诉求性内容(道德诉求和功利诉求)概念化,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方法对其强度进行测量。随后,区分了嵌入信息中的两类常见的负面离散情绪(愤怒与焦虑)间的细粒度差异,并运用LIWC程序完成测量工作。最后,通过新浪微博和Twitter平台采集到的公共危机事件(“魏则西事件”、“泰国沉船事件”、“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和“#MeToo事件”)期间的数据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诉求性内容的主效应以及负面离散情绪的多重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并完成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危机信息中的道德诉求性内容(作为启发式加工线索)与功利诉求性内容(作为系统式加工线索)均可以瞬间唤醒大量用户卷入;(2)当愤怒情绪与道德诉求,以及焦虑情绪与功利诉求相结合时,会爆发巨大的煽动力;(3)相反,当焦虑情绪与道德诉求,以及愤怒情绪与功利诉求相结合时,会降低危机信息的吸引力,削弱公众的社交网络卷入。第二,从卷入行为理解层来看,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是多重内部心理动机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行动结果,且公众在不同社交网络情境下进行决策时会有明显的差异性倾向,呈现出不同的“自我”认知状态。为理解公众主动发生良性卷入行为的前因动机与必备条件,本研究面向两类具有典型性差异的社交网络情境(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以最常见的谣言对抗行为为例,借助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促进理论与道德—功利倾向动机框架,把人们在面对谣言对抗任务时的心理动机划分为具有道德倾向的“自律”动机(即,个人规范)、“他律”动机(即,社会规范)和具有功利倾向的“利他”动机(即,信息支持)、“利己”动机(即,自我呈现)。通过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多发性动机相互交织、共同牵连而成的组合路径进行梳理,探寻驱动或抵触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发生的最典型、最精简、最核心的因果关系链。实证结果表明:(1)在围观者众多的微信平台中,当人们面对良性卷入决策困境时,会表现出冷静的“客我”角色,倾向于运用理性的功利动机分析结果的收益;(2)相反,在围观者较少的微博平台中,人们总是可以做自然的、简单的、真实的“主我”,依赖根植于自身的道德动机做出本能的反应。第三,从卷入行为引导层来看,基于微观的视角,大多数精心设计的助推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改善危机沟通能力,提升公众的良性社交网络卷入意向。而且,明确了社交网络用户在认知风格方面的异质性会显着地影响助推策略的实际效果。为引导更多公众在“不知不觉”间主动提升良性卷入行为意向,本研究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引入新派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充分考虑了危机决策者的非理性认知特征,并针对个体决策框架中的关键环节设计了三种政府危机沟通助推策略,包括针对决策者本身的心理定势启动助推、针对决策选项的额外选项助推与针对决策环境的示范性规范助推。以认知风格中的大脑半球偏好理论作为将助推对象分类的依据,进一步细化探讨了助推策略在社交网络用户心理认知层面对行为机制的影响。采用4(助推策略类型)×2(助推对象认知风格类型)的两因素被试间在线实验,考察助推策略对于引导用户完成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助推策略和认知风格彼此之间的关联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以助推方式干预人们卷入决策的切入点看似小巧精致,却切实地抓住了“问题来源于行为,行为来源于选择”的核心本质。不论是心理定势启动助推策略,或是示范性规范助推策略,都会提高公众良性卷入行为意向;(2)但是,额外选项助推由于可能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加工负担,因此,在紧迫的公共危机情境下并不会产生预期的良效;(3)用户自身的认知风格对助推方式的卷入引导效果产生了显着的调节作用。相对于左脑偏好者,右脑偏好者更容易被助推干预影响,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良性卷入行为意向。第四,从卷入行为引导层来看,基于宏观的视角,面向不同的公众心理应激阶段,针对偏差集体卷入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政府施加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助推干预,社交网络系统均会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集体卷入演化态势,从而提示政府的干预活动应具备“定制式”引导思维。为有效地阻断公众集体偏差卷入行为,及时疏解偏差卷入者,引导公众向理智状态过渡,本研究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区分了公众集体卷入行动中的角色差异,并引入了传染病传播领域的2SI2R模型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反应理论,厘清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当倡导者向社交网络系统中输入偏差信息后,用户介于未知者、卷入者(包括,支持者与扩散者)和免疫者之间的卷入状态转移规则。运用微分方程组对卷入状态转移机制进行数理描述,并借助数据驱动的仿真方法刻画出用户的集体卷入趋势。通过调节与控制变量参数,观测政府在不同公众心理应激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卷入者,施加不同强度的助推干预后,社交网络系统中呈现的不同用户集体卷入态势演化规律,最终得到了 6条重要结论。并基于仿真结果,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干预策略,增强了助推方式的实用性,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与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引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意义。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微观个体认知层面洞悉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本质。为弥补现有大多数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仍停留于对外部行为的关注,而忽视了从微观心理层面科学洞悉行为发生的本质原因的不足,本研究从嵌入于社交网络背后的真实的“人”的内在心理认知(包括,心理认知加工过程、心理动机要素、认知风格差异、心理应激反应状态)入手,揭开决策者的心理“黑箱”,“由内而外”地感知、理解用户良性卷入行为的主观能动倾向与规律,正向引导用户的社交网络卷入行为。从而,对微观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与宏观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跨尺度融合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变量创新,从道德—功利角度解读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决策过程。尽管对道德与功利的探讨是传统危机管理工作中永恒的命题,但当公共危机迁移至社交网络的虚拟世界后,研究人员似乎忽视了从道德—功利角度对现象背后根本性矛盾的思索。本研究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充斥着的外部危机信息中的道德—功利诉求性决策线索,以及决策者内部的道德—功利心理动机的剖析,帮助公共危机研究者更加了解公众的决策过程,同时也为卷入行为研究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三是研究内容创新,从助推干预视阈为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提供一种新型行为引导思路。在面向公共危机情境的公众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引导方面,现有的干预手段与干预研究稍显局限,普遍存在着介入晚、反弹大、“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为改善这一现象,本研究创新地汲取了新派行为经济学思想,借助助推理论,将软性的、非侵入式的助推干预方式纳入公共危机管理应急处置与行为引导研究体系,验证了助推干预工具的有效性并摸索出一系列令助推干预效果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从而,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人员与实践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助推干预这种新型行为引导方式,并加强对它的重视。四是研究思路创新,从多元学科交叉渗透视角推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体系的跨界新思考。本研究吸收了多元学科在研究范式、方法论方面的深厚积累,但并不完全囿于学科的藩篱,始终秉持着管理学科在洞察现象背后机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核心思想牵引下,本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尝试将不同学科中的理论(包括,信息诉求理论、情绪评价理论、社会促进理论、助推理论、心理应激理论等)、模型(包括,HSM双系统认知加工理论框架、道德—功利分析框架、个体决策框架、传染病传播框架)和分析技术手段(包括,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QCA定性比较分析、在线实验、模型仿真等)综合运用,以保证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丰富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跨界研究范式,推动了科研人员对于管理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整体性思考。

黄心如[8](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浦娟[9](2020)在《危机管理应用于医疗纠纷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为例》文中认为[目 的]本研究基于危机管理的视角,对样本医院近5年来医疗纠纷处置案例进行研究,采用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4R模型为分析框架,梳理医疗纠纷事件的始末,对事件发展的预防、处理、恢复、缩减等各个阶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和建议,完善医院医疗纠纷危机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同时为其他同级医院提供理论参考。[方 法]本研究选择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为研究地点,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样本医院2014-2018年的287例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查阅相关档案,了解样本医院相关管理制度,按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发生科室、解决方式、每年发生例数及赔偿数量进行分类统计。采用自制问卷,基于危机管理的视角,对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医、护、管386人采用立意及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开展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卫生统计学知识及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n,(%)]进行描述,结合访谈、文献、政策资料等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 果]1.2014-2018年样本医院就诊人数、出院人数和医疗纠纷比率均逐年递增;产生的原因大多数为医疗相关纠纷,占64.11%;其次是非医疗过失纠纷,占31.71%;医疗过失纠纷仅占4.18%。2.2014-2018年医疗纠纷发生科室外科系统医疗纠纷数234例,占81.53%;其次是医技科室及门诊,医疗纠纷数27例,占9.41%;最少的是内科系统,医疗纠纷数26例,占9.06%;外科科室三、四级手术占比情况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医疗纠纷发生前六位科室均为样本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分别是胸外科、妇瘤科、乳腺外科、头颈外科、骨科。3.医疗纠纷处理方式,样本医院2014-2018年来通过诉讼程序处理的医疗纠纷22例,占医疗纠纷总例数的7.67%,通过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占81.18%,非诉讼方式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处理方式。4.2014年医疗纠纷比率为0.42‰,到2018年医疗纠纷比率为1.67‰,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医疗纠纷赔偿中赔偿人次逐年降低,从2014年50%降至2018年3.73%。5.医疗纠纷管理预防阶段、处理阶段、恢复阶段和缩减阶段四个维度总体情况结果中位数评分在3-4分之间,介于做得一般和做得好之间,相较而言,处理阶段和恢复阶段略优于预防阶段和建立长效阶段。[结 论]1.样本医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近5年来,就诊人数、出院人数不断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外科集中高发现状。2.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多样化、非技术原因导致的医疗纠纷比例呈上升趋势;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外科集中高发的现状。3.样本医院医疗纠纷处理途径逐渐规范化,非诉讼形式的双方协商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处理方式。医疗纠纷赔偿中以未赔偿为主,赔偿人次比逐年降低。4.样本医院对医疗纠纷危机暴发前的风险评估和危机防范重视不足。样本医院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医疗投诉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和设备,但仍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此外,在医院管理人员如何精细化操作、做好危机管理等方面相应的危机应对演练几乎没开展。[建议]1.预防阶段优化内部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关口前移,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和预警机制。2.处理阶段积极应对与加强多方合作:强化医疗风险告知意识,降低非技术原因医疗纠纷发生率;落实医患沟通制度。3.恢复阶段加强重视与管控:流程优化与再造,重视事后总结;落实医院投诉督办制度及涉事人员奖惩制度。4.建立长效机制阶段:组建职责分明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加强医院职工危机管理意识。

韩婷[10](2020)在《医患关系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S公立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医闹纠纷事件屡见不鲜,且愈演越烈,医患双方关系日趋紧张。对医患关系如何健康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也逐渐成为医院的重点事项工作之一。因对医患关系管理不善而引发的其他在健康管理发展过程产生的突出问题,又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健康构建。因此,对医患关系问题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不断提高各级医院医患管理服务能力,建立和谐的全院医患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S公立医院为例,对我国目前医患服务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有效提升S公立医院管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运用定量文献资料法和比较资料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各类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文献。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数据分析统计的方法,从医患关系管理的视角,剖析了近年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一个现有热点问题:中国医患关系日趋事物化、精确化、法律规范化和商业化。2、在除去抽样误差、登记管理误差等主要技术确定因素后,从基本外因和主要内因两个方面,分析得出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五个方面:政府方面原因:投入力度不足,权责不明确,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完善;社会方面原因:媒体报道内容真实性低、信息被过度准确解读;院方原因:医疗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健全;医方原因:医患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完全对等、医务人员诊疗满意度低;患方原因:患者就医体验差、维权医患意识增加、医患参与意识加强、目的别有所图、期望值过高。3、在剖析我国医患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对比借鉴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典型医患纠纷和医疗问题的调查治理工作经验和先进的医疗管理体制经验。4、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分别从主动回归医疗公益性、加强医患舆情关系危机防控管理、加强医患关系沟通的有效管理、提升医患关系有效信息的传递质量、加强居民异地预约就医服务管理、完善医疗卫生环境安全建设管理制度等六个主要方面的医疗相关改革对策。本文研究医患关系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能够为未来医患关系管理的完善指明方向,为化解医患矛盾提供助力,使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本研究立足于医患关系管理的新视度,将改善医患关系与公共管理理论相融合,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改善医患关系。由于我国医患关系的利益化,医疗管理具体问题本身的特殊复杂性,加上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对S公立医院的深入研究和提出的管理建议很有可能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家地区。并且,医患关系涵盖许多学科,本人在理论学习上不够深入,在分析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导致文章的分析不够深入和科学。因此论文的建议部分仍然是后续就医患关系管理问题从案例研究的视角出发进一步分析,从而以具体情况的实例出发跟踪式的进行质性研究。

二、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假设
    2.4 科研质量控制
    2.5 科研伦理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1 文献分析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参考文献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3:核查单终稿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基础
    4 研究框架
    5 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意向及行为量表的研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研究进展及患者参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念
        (二)医师职业特点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一)医学人文概述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儒家人文思想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西方人文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三、讨论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二)实践叙事医学
        (三)投身志愿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信赖原则的定位
    2.1 信赖原则的法理根据
    2.2 信赖原则在过失犯罪构造中的体系定位
3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现状及困境
    3.1 信赖原则的适用现状
    3.2 信赖原则的适用困境
    3.3 信赖原则适用困境之成因分析
4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路径
    4.1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领域的适用可行性分析
    4.2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具体出罪途径
    4.3 提炼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司法适用规则
    4.4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案件中的检验性适用
    4.5 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保障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后记

(5)防御性医疗背景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防御性医疗研究综述
        1.2.2 关于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的不足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防御性医疗与医疗责任保险分析
    2.1 防御性医疗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2.1.1 防御性医疗的基本含义
        2.1.2 防御性医疗的影响因素及基本特征
        2.1.3 我国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成因
        2.1.4 防御性医疗对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2.2 医疗责任保险理论基础
        2.2.1 医疗责任风险概念
        2.2.2 医疗责任保险概念及发展概况
        2.2.3 医疗责任保险的特征
        2.2.4 完善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3 基于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的防御性医疗与医疗责任保险研究
第三章 国外防御性医疗与医疗责任保险的经验借鉴
    3.1 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国外现状
    3.2 发达国家医疗责任保险模式
        3.2.1 美国强制相互制保险模式
        3.2.2 日本自愿保险模式
        3.2.3 英国强制与自愿复合模式
    3.3 国外医疗责任保险基本经验
        3.3.1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制防御性医疗行为
        3.3.2 落实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减少防御性医疗负面效应
        3.3.3 健全完善医疗协会等第三方机构,高效解决医患纠纷
第四章 应对防御性医疗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分析
    4.1 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国内现状
    4.2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立法发展历程
    4.3 部分省市现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共同特点
        4.3.1 各地制度模式的基本特点
        4.3.2 各省市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
        4.3.3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发展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五章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角度
        5.1.1 针对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制定管理办法
        5.1.2 建立医疗风险数据库共享平台,医疗行为透明化
        5.1.3 加强强制参保模式下政府负担部分保费的比重
        5.1.4 完善诉讼制度建设,健全司法裁量标准
        5.1.5 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减少防御性医疗行为
    5.2 保险公司角度
        5.2.1 改进营销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5.2.2 注重险种创新,支持个性化保险产品和差异化费率
        5.2.3 构建全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5.3 医疗机构角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比较综合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归纳分析法
        (四)博弈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二、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三、演化博弈理论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三)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一、制度责任
        二、法律责任
        三、财政责任
        四、监管责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7)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管理问题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5.1 “公共危机事件”概念界定
        1.5.2 “社交网络”概念界定
        1.5.3 “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概念界定
        1.5.4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社交网络卷入效能
        2.1.1 社交网络卷入的危机信息传播效能
        2.1.2 社交网络卷入的危机决策支持效能
        2.1.3 社交网络卷入的谣言对抗效能
        2.1.4 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分类与效能评价
    2.2 社交网络卷入决策影响机制
        2.2.1 信息说服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2 情绪感染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3 心理认知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4 社会环境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3 公众卷入行为引导
        2.3.1 基于危机沟通的卷入行为引导
        2.3.2 基于心理应激状态的卷入行为引导
        2.3.3 基于助推思维的卷入行为引导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3.2.1 启发式与系统式双系统信息加工理论(HSM)
        3.2.2 信息诉求理论
        3.2.3 情绪理论
        3.2.4 假设提出
    3.3 研究设计
        3.3.1 案例背景与数据收集
        3.3.2 变量测量
        3.3.3 模型设定
    3.4 实证结果与假设验证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模型结果分析
        3.4.3 稳健性检验一
        3.4.4 稳健性检验二
        3.4.5 稳健性检验三
    3.5 本章小结
        3.5.1 研究结论
        3.5.2 理论贡献
        3.5.3 实践建议
第四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基于不同社交网络情境的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形成路径研究
    4.1 研究技术路线
    4.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4.2.1 社会促进理论
        4.2.2 微博与微信
        4.2.3 谣言对抗行为动机
        4.2.4 假设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方法与流程
        4.3.2 案例背景
        4.3.3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4 样本数据收集
    4.4 定性比较分析与结果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2 数据校准
        4.4.3 真值表构建
        4.4.4 必要条件分析
        4.4.5 条件组合分析
        4.4.6 核心和辅助要素归纳分析
        4.4.7 反向结果补充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研究结论
        4.5.2 理论贡献
        4.5.3 实践建议
第五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助推策略对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技术路线
    5.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5.2.1 助推理论
        5.2.2 认知风格
        5.2.3 假设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与流程
        5.3.2 实验目标
        5.3.3 助推情境选取与预实验
        5.3.4 实验设计和实验操纵
    5.4 助推策略效果评估与假设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5.5.1 研究结论
        5.5.2 理论贡献
        5.5.3 实践建议
第六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基于政府助推干预的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与仿真研究
    6.1 研究技术路线
    6.2 理论基础
        6.2.1 传染病模型
        6.2.2 卷入者角色:倡导者、支持者与扩散者
        6.2.3 公众心理应激反应
    6.3 模型构建与分析
        6.3.1 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
        6.3.2 政府助推干预下的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
        6.3.3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6.4 模型仿真与控制
        6.4.1 研究方法与流程
        6.4.2 案例选取与卷入者特征
        6.4.3 情境模拟与基准模型设定
        6.4.4 政府助推干预下的社交网络用户卷入状态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研究结论
        6.5.2 理论贡献
        6.5.3 实践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成果回顾
        7.1.1 研究主要工作之一: 卷入行为感知层研究
        7.1.2 研究主要工作之二: 卷入行为理解层研究
        7.1.3 研究主要工作之三: 卷入行为引导层研究(微观视角)
        7.1.4 研究主要工作之四: 卷入行为引导层研究(宏观视角)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不同社交网络情境的谣言对抗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大脑半球偏好测试题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危机管理应用于医疗纠纷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危机管理在医疗纠纷中的实践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医患关系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S公立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医疗投诉
        二、医疗纠纷
        三、医患关系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公共服务理论
        三、协同管理理论
第二章 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S公立医院基本概况
        一、医院简介
        二、S公立医院部门机构设置情况
    第二节 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内容与目的
        三、医护工作者问卷调查与分析
        四、患者问卷调查与分析
        五、医护工作者与患者问卷调查对比与分析
    第三节 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的特点
        二、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一、政府方
        二、社会方
    第二节 内部因素
        一、院方
        二、医方
        三、患方
第四章 国外医患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医患关系管理模式
        一、美国医患关系管理模式特点
        二、日本医患关系管理模式特点
        三、英国医患关系管理模式特点
    第二节 国外医患关系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严格的监管机制
        二、人性化的医患关系管理制度
        三、因地制宜的医患关系管理经验
第五章 完善S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回归公益性
        一、建立政府监管机制
        二、明确医院管理权责
    第二节 加强促进医患之间舆情关系危机防控管理
        一、事先预防
        二、危机管理
        三、事后处理
    第三节 加强促进医患关系沟通的有效管理
        一、医护人员方面
        二、患者方面
    第四节 加强提高医患关系信息有效性的传递服务质量
        一、确保信息传达的质量
        二、信息传递把握好处理医疗纠纷的主动性
    第五节 加强居民异地预约就医服务管理
        一、认真记录信息
        二、及时与异地就医患者的家属取得联系
    第六节 加强完善医疗卫生环境安全建设管理制度
        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数码病历的临床系统
        三、完善后勤服务,增强硬件设施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结直肠癌患者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姚丽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4]信赖原则在我国医疗事故罪中的适用研究[D]. 叶骞. 暨南大学, 2020(04)
  • [5]防御性医疗背景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 余想. 广西大学, 2020(07)
  • [6]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7]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D]. 刘嘉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8]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危机管理应用于医疗纠纷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为例[D]. 浦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医患关系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S公立医院为例[D]. 韩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规范医疗耦合行为,减少医疗纠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