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西方翻译史的异同
- 答:任何翻译理论的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诸如翻译标准、翻译原理、翻译程序、翻译方法、翻译效果、翻译质量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只不过研究的途径、方法、思路等有所差异。从主流看来,中西方的翻译理论非常相似。
例如,西方对直译和意译曾进行探索,以为辩型代表;中方也对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以支谦为代表。直译和意译携圆猜这两种方法自古至今都一直是中西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热衷于讨论的问题。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演进过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从翻译实践经验谈起,对翻译的质量和翻译家追求的方面进行讨论,开始时有点散乱,然后逐步进入系统论述。
中西方在翻腔誉译理论的历史进程中都有一些代表人物,西方有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歌德、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霍姆斯等; 中方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严复、、傅雷、董秋斯、谭载喜、刘宓庆、许均等。
中西方的相同点还体现在翻译的“信”的问题上。中国翻译界对翻译的“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对“信”什么,怎样做到“信”,“信”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争执不休;在西方,对翻译的“对等”有各种观点,如“功能对等”、“等值”、“等效”,翻译理论家从语言学、等其他有关学科对翻译进行阐释;
问:翻译史对翻译学生的意义
- 答:翻译史对翻译学生的意好袜义:
1、了解中西方翻译史对学生翻译实践具有一简袜核定的指导性。
2、通过对其的翻译史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翻译的另一种分类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每一类文体的翻译标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广告,布告等等翻译不允许带有译者的个人情拦掘感等,这对学生从事翻译的人员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问:中外翻译简史中提问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两次"质”的飞跃分别是什么?
- 答:西方翻译理论成果两次质的飞跃
(1)40年代 50年代由奈达 费道罗夫等人将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而带来的飞跃
标志是奈达1947年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伏晌》 ,费道罗夫1953年的《翻译理论概要》带厅岩
(2)70年代80年代由等翻译研究学派把“独立科学”的概念引入译学领域
标志是霍姆斯1972年的《翻译研究的名称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