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isual C++中自画控件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索贝贝[1](2021)在《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相位噪声在工程和物理的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振荡器、雷达、新兴的微波光子学以及更奇异的领域,如射电天文学、粒子加速器等。随着众多领域对高稳定度信号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高稳定度频率标准源的相位噪声的量值越来越小,并且测量难度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相位噪声测量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位噪声测试仪实现对偏离载波1Hz-2MHz的相位噪声信号的测量,通过“模拟+数字”的设计将测得的相位噪声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绘制波形并显示。本文从图形化界面显示、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和数据传输处理这几方面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图形化界面显示功能。图形化界面是人机交互的主要渠道,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菜单选择、波形绘制、坐标轴放大/缩小、标记信息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2.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功能。通过串口接收状态帧数据,将正确解析的数据再次通过串口发送到硬件完成通道环路的状态控制。3.数据传输处理功能。通道环路的状态配置好后,数据接收线程采用在C#中加载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实现数据接收功能。软件系统仍需对数据做互相关处理、低频缺损补偿等。4.低频缺损算法。本系统由于采用了锁相环技术,导致波形在低频段产生缺损现象。通过分析锁相环特性建立补偿模型,通过Matlab仿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最终应用在相位噪声测试仪中,实现低频缺损补偿。5.软件系统关键技术。该仪器软件系统还使用了多种关键技术,使用事件和自定义技术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简单、人性化,使用多线程技术开发软件系统,使得程序的执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苗雨轩[2](2021)在《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能耗问题,由此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生产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理念已成发展共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涵盖建筑模型所有信息的技术,既可在项目设计前期辅助项目决策,又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信息交互,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建筑风险,节约生产成本,能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结构基础在建筑结构中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缩短项目工期,节约成本,意义重大。而结构基础种类广泛,且因其特点、适应条件各异导致其建模、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在BIM软件中对其一一进行功能扩展工作量巨大。本文取具有代表性的条形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19软件中借助C#语言,结合Revit API类库及条形基础设计相关规范,实现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以完善BIM技术在结构基础中的应用,与手算相比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条形基础分类,在Revit族样板中手动创建板式一阶、二阶、三阶、坡形条基以及梁板式阶形、坡形条基六种族文件,进一步完善了Revit中的基础族库,方便创建条基模型时直接调用。(2)编写代码实现了条基族实例自动布置及参数修改功能。条基可自动捕捉所选轴线、并依轴线布置,且其长度依轴线长度自动变化;同时用户可对批量同类条基同时改参,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条基进行参数修改时,后台会弹出提示框说明。(3)整理汇总条基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反复优化刚性及柔性条基计算模块的窗体设计、程序编写。实现了在Revit中扩展刚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基础总高度校核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功能以及柔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内力计算与配筋功能。在配筋部分实现了窗体自动输出最优钢筋配置的功能。(4)编写程序实现了在三维模型中绘制钢筋时条基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等交叠处分布钢筋的自动识别、截断功能,删除钢筋时可依宿主元素批量操作的功能,大大简化用户操作。同时结合条基平法标注规范及Revit“注释”模块功能,完成了条基平面平法施工图及截面配筋图绘制。(5)整合建模、计算、配筋等扩展基础功能的各插件,在Revit菜单栏上开辟了“基础”模块面板,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赖明万[3](2020)在《基于热电技术的无线恒温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热电器件因其全固态、低噪声、抗振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及能量转换领域。本文针对临床医疗输液中出现的低体温问题,以热电技术为基础,采用商用热电制冷器(TEC,Thermoelectric Cooler),结合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对热电驱动电路的设计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构建了一种用于医疗过程中的药液温度控制的恒温系统。系统分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电路的设计采用Arduino微控制器并结合Wi Fi实现温度控制与通信;软件部分的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 2017完成,实现了对硬件部分的控制及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实时显示。总体而言,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的工作:(1)介绍了加温输液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结合TEC工作原理提出以商用TEC代替传统电热丝作为热源进行恒温系统设计的构想。(2)根据现实的输液环境、应用场景需求,给出了系统的温度控制指标,制定了输液管加热法的系统加热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完成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3)在硬件装置上,以Arduino微控制器为核心,对TEC的驱动和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采用嵌入式软件和模拟PID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温度的稳定控制;软件方面,制作了PC端软件,分别实现了PC端通过Wi Fi和串口对硬件装置温度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可以进行实时温度数据采集,进而实现对输液温度的实时监测。(4)对装置的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以验证系统的各项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无线恒温系统各项功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可实现对输液过程的温度监控,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方面具有前景。
徐珊[4](2019)在《基于GPRS的CAN网关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层建筑作为我国实现城市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其高速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爬架技术也逐渐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关于爬架控制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爬架控制系统只能在施工现场对爬架进行短距离控制。为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越来越多的跨区域企业希望能够远距离实时监控现场爬架的运行状态,传统爬架控制系统显然无法实现这些要求。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爬架控制系统为基础,将爬架控制系统的有线通信与远程网络通信相结合,设计可以实现爬架数据远程传输的远程爬架监测系统,并且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的CAN网关实现监测系统中不同网络协议的转换。远程爬架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CAN网关、服务器和远程监测客户端这三个部分:CAN网关通过CAN总线与爬架控制系统进行通信,通过GPRS模块成功联网后与服务器通信;服务器负责转发爬架数据,管理CAN网关和客户端用户等信息;远程监测客户端运行窗口上可以实时监测爬架的运行状态。首先,根据需求完成了系统硬件的设计,CAN网关硬件以STM32F103RCT6为主控器,通过主控器内嵌的CAN控制器与CAN收发器SN65HVD230实现CAN通信;通过串口控制GPRS模块SIM900A来实现GPRS通信;在SSD1306显示屏上显示CAN网关工作过程中的相关参数。然后,完成了系统各部分的软件开发,在CAN网关软件设计中对爬架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并通过自定义的转换格式实现CAN协议和TCP/IP协议转换,通过相应的AT指令控制GPRS模块实现CAN网关的联网;利用Visual C#.NET开发可移植的服务器管理软件,编写基于TCP协议的应用程序,并连接数据库MySQL来存储存储数据;在Visual Studio 2010的.NET环境下设计监测客户端,利用Measurement Studio提供的各类用户界面显示控件设计客户端监测界窗口。设计完成后,测试了CAN网关软硬件功能,并将其应用于远程爬架监测系统进行联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CAN网关的功能完善、远程爬架监测系统也能安全可靠的运行,满足实时监测爬架运行状态的需求,在建筑施工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博[5](2019)在《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的使用除了传统的地面空间以外,地下、海底、天空也都被逐步纳入开发的范畴。基坑工程的复杂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基坑工程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针对项目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管理的一种全新方法。目前我国的BIM技术主要应用于项目设计、3D建模、工程优化、碰撞检测等方面,但是BIM技术在基坑工程建模和计算方面的应用并不完善。为了提高基坑工程设计的效率,本文将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软件,基于Autodesk Revit平台,对基坑工程参数化建模及计算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对支护结构计算配筋,工程图纸输出以及基坑工程量统计等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各类支护结构的形状构造与应用范围。同时基于BIM的主流建模软件Revit进行二次开发,对Revit自带的支护结构族库进行补充,方便用户在基坑模型上插入支护结构时使用。(2)学习C#语言与Revit API帮助文档,利用Revit API中介绍的方法对基坑地质族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用户仅需要在开发窗口界面输入基坑定位点与各层岩土参数,就可以在项目中直接生成基坑族模型。(3)查阅文献资料,比较总结多种计算土压力的方法。本文将利用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对基坑工程土压力进行自动计算。(4)总结分析多种排桩支护结构计算理论。本文将利用等值梁法对排桩支护结构进行锚固长度概算、配筋计算以及截面验算、配筋验算等。(5)通过C#窗口与Revit项目的数据互传实现快速生成基坑工程图纸的功能,同时开发出钢筋快速标注插件以及基坑工程量统计插件,真正实现了基坑工程建模、计算、出图一体化。(6)完善整合插件开发系统。通过某地实际工程项目的基坑模型对整个插件系统的实用性进行验证。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实现基坑工程的参数化建模、模型参数添加、结构计算、结构校核、自动配筋、钢筋自动标注、自动出图、工程量自动统计等功能。
程路庭[6](2019)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于汽车相关的行业并对汽车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而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熟悉发动机的运转情况、研究发动机的性能并解决发动机常见故障对行业内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必须进行不断的实验,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从而难以满足我们的实验诉求。针对这些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实现对内燃机工作过程的模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设计、修改内燃机各参数,设计出相应的发动机模型再基于此模型进行内燃机实验。硬件部分通过设计外部控制器实现对模型的控制和使用,本次设计制作了两种外部控制器,一种是不带显示屏的简易控制器,另一种是带有串口液晶显示屏的控制器。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开发分为电脑软件程序的设计和外部控制器操作设备的开发。本次设计采用的程序语言为C++编程语言,程序的开发借助于Visual Studio编译器编写代码,使用Qt designer图形设计软件制作仿真实验室的人机交互界面。外部控制器的开发,一方面基于界面开发软件USART HMI的全界面可视化编辑来设计触摸显示屏,另一方面基于Atmega16单片机设计控制器的控制程序。其中显示屏的开发借助软件自身提供的指令集结合C语言编写控件,单片机的编写、烧录则是通过Atmel Studio、串口调试器等软件来完成的。内燃机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用户可以自定义理想的内燃机模型,包括对:缸径、压缩比、飞轮质量、活塞行程、曲柄连杆比、排气门直径、排气门锥角、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等众多参数的自主设定。(2)通过外部控制器可以对自定义的内燃机模型进行实验、测试,显示的性能参数有:转速、扭矩、功率、油耗量、烟度、排温、水温、机油压力、机油温度等。(3)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按钮给仿真内燃机设定故障,用户观察性能参数的变化、故障现象的描述及最终连接故障检测仪读取OBD-II故障码来排查故障,如果使用者选择的故障解决方案不合理,系统会自动记录该次故障以便使用者查看、复习。(4)用户能够系统地学习内燃机各种常见故障的排查方法,内燃机仿真实验室提供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诊断与排除步骤的详细说明。
夏建军[7](2019)在《可编程控制器开发平台的自定义图控件软件的设计以及图控件智能推荐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实验室研发的一款符合IEC61131-3标准的可编程控制器开发环境CASS(Computer Assist Special System)2.0,针对不同工业行业开发人员对特定功能图控件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自定义图控件元素的创建方法。同时,随着可编程控制器平台软件的广泛使用,通过图控件自定义软件设计的图控件数量已飞速增长,给开发人员选择图控件编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编程控制器领域的图控件智能推荐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工程师对图控件功能需求不断增长的问题,在自定义图控件元素的创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框架,开发了一款面向工业控制领域的图控件自定义软件;(2)该图控件自定义软件的不断使用,设计出了大量的图控件,给开发人员在选择图控件编程时带来了极大不便。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图控件智能推荐模型,该模型通过大量的可编程控制器工程代码组合多种策略进行训练,使得模型的推荐结果尽可能接近开发人员所需的图控件;(3)根据图控件自定义软件设计图控件元素的实验结果,表明了图控件自定义软件可以很好地满足开发人员的需求。通过对系统的推荐算法模块运行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图控件智能推荐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开发人员的编程效率。
姜博[8](2019)在《基于Mulitigen Creator和Vega Prime的车辆制动性试验视景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道路实验是对车辆进行性能考核和研发的手段和重要技术措施,专供汽车进行道路实验的场地是汽车试验场。传统道路试验产生的巨大成本和不安全性,使得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车辆的制动性能成为必要。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构建汽车试验场并完成性能测试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测试手段。本文使用Mulitigen Creator三维建模软件和Vega Prime虚拟场景实时驱动软件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汽车试验场并完成场景的实时驱动,最后基于车辆制动性理论通过MFC平台建立了汽车制动性视景仿真的应用程序,实现车辆制动性能在虚拟试验场中的测试。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Mulitigen Creator三维建模软件创建出虚拟汽车试验场。对Creator的数据库结构和常用的建模模块进行了介绍,完成虚拟汽车试验场中的各个独立部分的建立,其中包括各种辅助设施,最终完成整个虚拟试验场场景的集成,方便后续进行实时驱动的使用。(2)虚拟场景实时驱动的实现。使用Vega Prime软件中的LynX Prime可视化编辑窗口对已经创建好的虚拟场景进行配置,生成一个包含Vega Prime应用程序初始化和运行时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的应用程序配置文件。在Vega Prime中引入自定义运动模型,然后运用Path Tool工具完成路径的设定,随后添加碰撞检测并且演示车辆的漫游效果。(3)建立基于MFC和Vega Prime的制动性视景仿真应用程序。从该应用程序期望实现的功能入手,首先在Visual Studio 2005中配置MFC对话框Vega Prime应用程序的编译环境,分析制动效能的测定,在应用程序创建过程中实现自定义运动模型的创建、实时数据的显示、运行结果的显示及实验数据的输出等关键技术,最后将虚拟测定与实际试验进行对比。
安彤[9](2019)在《基于单细胞记录和神经元示踪方法研究猫V1区神经元外周抑制的受体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在猫和猴的初级视皮层中,神经元的感受野外有一个更大的区域,单独刺激这一区域不能引起细胞放电,但是外周刺激可以调节神经元感受野内的反应,该区域被称为整合野,其在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于感受野外刺激是否有抑制作用,神经元可以分为两类:有外周抑制(surround-suppressive,SS)神经元和无外周抑制(surround-non-suppressive,SN)神经元。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外周抑制特性是否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布有关。本文运用在体单细胞记录和靠近细胞注射神经追踪剂的方法,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研究了这两类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布特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实验所用的电生理系统进行了搭建,用在体单细胞记录技术和面积整合法研究了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外周抑制特性,使用靠近细胞电转生物胞素(biocytin)染色的方法,对两种外周抑制特性的神经元进行了标记(强外周抑制和无外周抑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了记录细胞上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受体,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510)对组织切片进行了 Z轴小范围扫描得到一系列组织切片的免疫荧光图像。本文创新性的开发了基于阈值分割算法的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图像预处理软件,通过对原始光切片图像的预处理,使得图像背景基本被去除,同时提取出了标记细胞及其膜上的受体。处理后的系列图像使用商业软件可以实现三维重构,利用重构后的投影图可以对标记细胞胞体及近端树突上的受体进一步分析。本文使用ImageJ软件对标记细胞的受体密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比较传统单个光切片分析法和本文开发的投影图分析法,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且本文的方法更加便捷、直观,获取到的细胞结构信息更多。本文构建的这套研究视觉认知功能神经受体机制的新方法,也许能为解答视觉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支持,并且这一研究方法有望得到创新性且比较重要的发现。本文的研究发现SS和SN这两类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受体密度显着不同,与SN神经元相比,SS神经元胞体更小,兴奋性受体(谷氨酸受体)密度更低,而抑制性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密度更高。另外,基于以前的研究发现,SS和SN神经元成簇状集合(cluster)分布,本文研究了标记神经元(SS和SN)周围100微米内神经元的受体分布特征,发现SS集簇的神经元与SN集簇的神经元相比,也得到了上述一致的结果。这些研究提示:两类神经元外周抑制特性的不同可能与受体分布有关,并且受体也可能存在集簇分布的规律。
王少卿[10](2019)在《采煤塌陷地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矿山开采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矿山过度开采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表沉降速率越来越快。对矿区沉陷的有效监测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监测手段依然采用人为的监测,不仅周期长,其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精度不能保证,效率低下,不能做到实时更新查询,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据保存比较困难,修改非常不方便,制约了矿山的生产和发展。本文根据系统开发相关理论及步骤和采煤塌陷地对监管系统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开发技术上的选择。选择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组件式GIS开发,使用ArcGIS Engine进行开发;开发模式的选择上,根据系统目标,确定了C/S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开发;开发平台上,选择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平台,在此平台下能够完美兼容ArcGIS Engine进行自定义GIS系统的开发;开发语言上选择基于面向对象编程思想(OOP)的C#语言,该语言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数据库解决方案中,选择目前很成熟的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其中,数据库主体基于SQLServer2008建立,空间数据访问接口采用Arc SDE进行访问。2、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首先对比了不同数据库方案,选择了全关系型数据库方案,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目前主流的数据库解决方案,将所有数据都存储进一个数据库,然后利用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对空间数据进行访问,包括SQLServer2008和Arc SDE的组合。数据库中存储的相关数据有实时数据,人工处理的数据,历史数据,分别存储进数据库不同位置;在数据库中,建立了一系列数据表用于存储这些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库的建库实现。3、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用户的角色分析,不同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在系统架构上,分为五层:UI界面、监管系统层、数据支持层、框架服务层、基础软硬件层。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根据系统的需求,整个系统设计的功能有GIS基本的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实时查询塌陷情况功能,项目全过程管理功能,预测预警功能,管理国土系统用户的功能,打印出图功能,以及数据实时传输更新功能。4、系统的功能实现。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如放大、缩小、漫游、全景视图、鹰眼、添加数据、保存数据、打开数据、复制、剪切、删除、撤销;登录界面中,用户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可进入系统;系统管理功能中,实现了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功能;在预测预警功能模块中,在参数设置界面输入各种参数,可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在预警界面中,通过设置沉降阈值来对沉降值进行预警,并且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报警时长;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块中,本系统仅实现了可以对有关项目的文件进行查阅,此模块后续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Visual C++中自画控件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sual C++中自画控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仪器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相位噪声的定义及其表征 |
2.1.1 相位噪声的定义 |
2.1.2 相位噪声的表征 |
2.2 硬件平台简介 |
2.3 软件需求分析 |
2.3.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 |
2.3.2 数据传输、处理 |
2.3.3 图形化界面显示 |
2.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软件功能划分 |
2.4.2 软件多线程设计 |
2.4.3 软件开发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仪器软件关键技术实现 |
3.1 C#编程语言 |
3.2 事件机制 |
3.2.1 委托 |
3.2.2 事件 |
3.3 自定义控件的设计 |
3.3.1 常用控件 |
3.3.2 相位噪声测试仪中的自定义控件应用 |
3.4 多线程的设计 |
3.4.1 Thread类 |
3.4.2 多线程应用 |
3.4.3 跨线程访问控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模块 |
4.1.1 Serial Port类 |
4.1.2 功能实现 |
4.2 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 |
4.2.1 数据接收 |
4.2.2 数据处理 |
4.3 界面显示模块 |
4.3.1 坐标轴管理 |
4.3.2 波形绘制 |
4.3.3 标记管理 |
4.3.4 动态显示 |
4.4 菜单控制模块 |
4.4.1 文件管理 |
4.4.2 其他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频缺损补偿算法及系统测试 |
5.1 低频缺损算法 |
5.1.1 低频缺损现象产生的原因 |
5.1.2 低频缺损补偿的软件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理念 |
1.1.2 绿色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
1.1.3 BIM技术的应用领域 |
1.1.4 BIM技术的特征 |
1.1.5 结构基础与BIM技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论文研究进展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2.3 论文研究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2 Revit二次开发 |
2.1 引言 |
2.2 Revit简介 |
2.2.1 Revit构成 |
2.2.2 Revit特点 |
2.3 开发工具 |
2.4 Revit API基础 |
2.5 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条形基础简介 |
3.2.1 条基特点 |
3.2.2 条基适用条件 |
3.2.3 条基分类 |
3.3 条基族文件的创建 |
3.3.1 族相关关系 |
3.3.2 族样板的选择 |
3.3.3 族文件的绘制 |
3.4 族载入项目插件设计 |
3.4.1 窗体设计 |
3.4.2 主程序设计 |
3.5 参数修改插件设计 |
3.5.1 窗体设计 |
3.5.2 主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结构分析计算 |
4.1 引言 |
4.2 刚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2.1 窗体设计 |
4.2.2 主程序前期数据准备 |
4.2.3 主程序设计 |
4.3 柔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3.1 窗体设计 |
4.3.2 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钢筋可视化及出图 |
5.1 引言 |
5.2 钢筋生成插件设计 |
5.2.1 窗体设计 |
5.2.2 主程序设计 |
5.3 钢筋删除插件设计 |
5.4 图纸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应用 |
6.1 扩展功能概况 |
6.2 实例设计资料 |
6.2.1 基础信息 |
6.2.2 场地条件 |
6.3 模型生成 |
6.4 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1 条形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2 独立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5 配置钢筋及出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热电技术的无线恒温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加温输液装置发展现状 |
1.2.2 热电技术工作原理 |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1.4 创新点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装置结构设计 |
2.3.1 加热方案选择 |
2.3.2 铝板模型仿真 |
2.3.3 装置结构设计 |
2.4 系统电路设计 |
2.4.1 硬件整体架构 |
2.4.2 主控单元 |
2.4.3 温度控制单元 |
2.4.4 温度设置单元 |
2.4.5 温度采集单元 |
2.4.6 温度显示单元 |
2.4.7 无线通信单元 |
2.5 PID控制及参数整定 |
2.5.1 PID控制 |
2.5.2 PID参数整定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
3.1.1 整体程序框架 |
3.1.2 温度设置程序 |
3.1.3 温度采集程序 |
3.2 PC端程序设计 |
3.2.1 VC++开发环境 |
3.2.2 MFC应用程序开发 |
3.2.3 MFC应用程序打包 |
4 系统测试 |
4.1 测试方案 |
4.2 测试数据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GPRS的CAN网关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论文摘要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爬架研究现状 |
1.2.2 网关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结构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结构 |
2.2.1 爬架控制系统结构 |
2.2.2 远程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2.3 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2.3.1 CAN 网关设计方案 |
2.3.2 服务器设计方案 |
2.3.3 监测客户端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CAN总线与GPRS技术概述 |
3.1.1 CAN总线技术 |
3.1.2 GPRS技术 |
3.2 CAN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3.2.1 CAN网关硬件结构 |
3.2.2 CAN网关最小系统 |
3.2.3 OLED显示电路 |
3.2.4 CAN通信电路 |
3.2.5 WIFI通信电路 |
3.3 GPRS模块 |
3.3.1 GPRS模块选型依据 |
3.3.2 GPRS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CAN协议与TCP/IP协议 |
4.1.1 CAN通信协议 |
4.1.2 爬架控子系统CAN协议介绍 |
4.1.3 TCP/IP协议 |
4.2 CAN网关软件设计 |
4.2.1 CAN网关协议转换的实现 |
4.2.2 WIFI通信设计 |
4.2.3 GPRS终端指令说明 |
4.2.4 GPRS通信设计 |
4.3 服务器软件设计 |
4.3.1 服务器软件结构 |
4.3.2 网关-服务器通信设计 |
4.3.3 客户端-服务器通信设计 |
4.4 远程监测客户端软件设计 |
4.4.1 客户端软件结构 |
4.4.2 客户端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与测试分析 |
5.1 CAN网关功能测试 |
5.2 系统综合测试与分析 |
5.2.1 系统搭建 |
5.2.2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课题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
1.2.3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架构 |
2 Revit二次开发基础 |
2.1 BIM相关软件 |
2.1.1 BIM相关软件介绍分类 |
2.1.2 Revit建模软件简介 |
2.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
2.2.1 Revit API基础 |
2.2.2 Revit Lookup |
2.2.3 Revit应用编程接口 |
2.2.4 Visual Studio2015 |
2.3 Revit二次开发的步骤 |
2.3.1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3.2 二次开发代码调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模型创建 |
3.1 基坑工程的分类 |
3.1.1 基坑工程简介 |
3.1.2 基坑支护结构的分类及其功能 |
3.2 基坑地质模型的创建 |
3.2.1 基坑地质的参数化生成 |
3.2.2 给岩土层添加族参数 |
3.2.3 如何给族参数赋值 |
3.3 插入支护结构族 |
3.3.1 新建支护结构族 |
3.3.2 解析几何绘制基坑边缘线 |
3.3.3 窗体控件操作以及插入支护结构 |
3.4 修改支护结构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土压力以及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
4.1 支护结构上部土压力计算 |
4.1.1 多种土压力理论简介 |
4.1.2 计算土压力并进行存储 |
4.2 排桩支护结构的锚固长度与配筋计算及验算 |
4.2.1 排桩支护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
4.2.2 排桩支护结构的锚固长度计算与验算 |
4.3 排桩支护结构配筋计算及验算 |
4.3.1 排桩支护结构纵筋面积的获取 |
4.3.2 排桩支护结构钢筋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图纸生成与工程量统计 |
5.1 图纸自动生成 |
5.1.1 窗体数据与项目数据如何互传 |
5.1.2 如何自动生成图纸 |
5.2 图纸上钢筋自动平法标注 |
5.3 基坑工程量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实例—烟台某项目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 |
6.1 工程概况 |
6.2 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参数 |
6.3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
6.4 创建基坑工程模型 |
6.5 土层应力与排桩支护结构计算 |
6.6 图纸的生成与工程量统计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内燃机缸内工作的模拟方法 |
2.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与运转参数分析 |
2.1.1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 |
2.1.2 内燃机性能指标与运行参数的联系 |
2.2 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参数的数值模拟 |
2.2.1 缸内工质基本微分方程组 |
2.2.2 补充方程求解微分变量 |
2.2.3 λ、u、Cv等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2.3 内燃机的运行特性曲线 |
2.3.1 内燃机的负荷特性曲线拟合 |
2.3.2 内燃机的速度特性曲线拟合 |
3 外部控制器的设计 |
3.1 外部控制器的作用 |
3.2 外部控制器的硬件开发 |
3.2.1 电路及原理 |
3.2.2 控制器及功能 |
3.3 外部控制器的程序开发 |
3.3.1 串口通信程序 |
3.3.2 A/D转换程序 |
3.3.3 单片机的中断程序 |
3.3.4 单片机主程序 |
4 仿真实验室的主程序设计 |
4.1 仿真实验室功能介绍 |
4.2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环境和思想 |
4.2.1 编程所使用的语言(C++) |
4.2.2 编程所使用的编译环境(Visual Studio+ Qt) |
4.2.3 软件的开发思想 |
4.3 仿真内燃机的生成程序 |
4.3.1 建立内燃机模型子程序 |
4.3.2 内燃机模型的存储和调用 |
4.4 仿真实验室与控制器的通讯程序 |
4.5 仿真实验室的故障设置及程序 |
4.5.1 内燃机的常见故障 |
4.5.2 仿真实验室故障的设置 |
4.5.3 故障的编程方法 |
5 仿真实验室的操作界面 |
5.1 仿真内燃机的设计界面 |
5.2 仿真实验室的主界面 |
5.3 常见故障分类解析界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可编程控制器开发平台的自定义图控件软件的设计以及图控件智能推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编程控件研究现状 |
1.2.2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组成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图编程发展叙述 |
2.2 控件相关介绍 |
2.3 国际标准IEC61131-3介绍 |
2.3.1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编程语言 |
2.3.2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软件模型 |
2.3.3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编程模型 |
2.4 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介绍 |
2.4.1 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介绍的结构 |
2.4.2 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介绍的结构的读写 |
2.5 基于IEC61131-3 协议的XML描述 |
2.6 推荐算法介绍 |
2.6.1 传统推荐算法 |
2.6.2 基于神经网络的推荐算法 |
2.7 可编程控制器集成开发环境软件平台介绍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工业控制领域的自定义图控件软件设计 |
3.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3.2 图控件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
3.2.1 图控件自定义软件架构设计 |
3.2.2 图控件绘制架构设计 |
3.3 图控件模型设计 |
3.3.1 图控件的基本属性 |
3.3.2 梯形图语言控件模型设计 |
3.3.3 功能块语言控件模型设计 |
3.4 图控件的储存格式设计 |
3.4.1 梯形图语言控件存储设计 |
3.4.2 功能块语言控件存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图控件智能推荐方法 |
4.1 图控件的向量表示 |
4.2 图控件智能推荐方法整体流程设计 |
4.2.1 图控件智能推荐模块结构的设计 |
4.2.2 图控件推荐算法模块处理流程的设计 |
4.3 基于LSTM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
4.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 |
4.4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化图编程平台的实现与验证 |
5.1 可编程控制器图控件自定义软件 |
5.1.1 图控件的设计 |
5.1.2 图控件的修改 |
5.1.3 图控件的删除 |
5.1.4 图控件应用在可编程控制器集成开发软件中 |
5.2 图控件智能推送的实现 |
5.2.1 数据集准备 |
5.2.2 图控件智能推荐模型的构建 |
5.2.3 面向智能推荐的神经网络模型有效生成 |
5.2.4 智能推荐算法的实现 |
5.3 智能图编程平台 |
5.3.1 图控件自定义软件模块在CASS2.0中的应用 |
5.3.2 智能推荐算法在CASS2.0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基于Mulitigen Creator和Vega Prime的车辆制动性试验视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视景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虚拟环境的构建 |
2.1 Multigen Creator简介 |
2.2 Creator数据库结构 |
2.3 Creator建模模块 |
2.3.1 基本建模工具模块 |
2.3.2 标准道路建模 |
2.3.3 地形建模模块 |
2.4 虚拟试验场的创建 |
2.4.1 高速环道的建立 |
2.4.2 直线综合试验路的建立 |
2.4.3 综合路的建立 |
2.4.4 其他道路 |
2.5 辅助设施的创建 |
2.6 场景的集成 |
2.7 车辆模型的建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场景实时驱动 |
3.1 视景仿真驱动软件Vega Prime |
3.1.1 Vega Prime概述 |
3.1.2 Vega Prime系统结构 |
3.1.3 LynX Prime界面 |
3.1.4 ACF文件的基本组成 |
3.2 场景的配置 |
3.2.1 场景的观察 |
3.2.2 创建自定义运动模式 |
3.2.3 碰撞检测 |
3.3 路径的设定 |
3.4 车辆漫游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动性视景仿真程序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功能介绍 |
4.2 车辆制动性分析 |
4.2.1 制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
4.2.2 制动性评价指标 |
4.2.3 制动效能的分析 |
4.3 基于MFC的系统框架 |
4.3.1 窗口应用程序的架构 |
4.3.2 应用程序环境配置 |
4.4 创建用户界面 |
4.5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5.1 自定义运动模型的实现 |
4.5.2 实时数据和运行结果的显示 |
4.5.3 运行结果的导出 |
4.6 虚拟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单细胞记录和神经元示踪方法研究猫V1区神经元外周抑制的受体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外周抑制产生来源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外周抑制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与外周抑制相关受体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神经电生理技术发展简介 |
2.3 电生理系统 |
2.4 实验方法 |
2.4.1 动物准备 |
2.4.2 单细胞记录 |
2.4.3 视觉刺激 |
2.4.4 测试感受野中心和大致范围 |
2.4.5 测试感受野大小和外周抑制特性 |
2.4.6 标记细胞 |
2.4.7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
2.4.8 确定皮层层次 |
2.4.9 免疫荧光图像的定量分析 |
2.4.10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组织切片荧光图像的预处理软件 |
3.1 引言 |
3.2 设计的总体方案 |
3.3 窗口界面设计 |
3.4 回调函数的编写 |
3.4.1 打开和保存图像文件 |
3.4.2 颜色分量显示按钮 |
3.4.3 放大显示特定区域 |
3.5 基于阈值分割的图像预处理 |
3.5.1 阈值设置 |
3.5.2 RGB按钮 |
3.5.3 RG按钮 |
3.5.4 BG按钮 |
3.5.5 序列图像显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确定感受野大小和外周抑制特性 |
4.2 荧光图片的预处理结果 |
4.3 荧光标记神经元受体密度比较 |
4.3.1 使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类标记神经元胞体受体密度 |
4.3.2 使用本文自主开发的方法比较两类标记神经元胞体受体密度 |
4.3.3 两类神经元近胞体端树突的受体密度比较 |
4.4 不同外周抑制类型神经元集群的受体分布特性比较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采煤塌陷地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矿区监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GIS技术在塌陷地监管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2.5 研究必要性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开发技术选择 |
1.3.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1.3.3 系统设计 |
1.3.4 系统实现 |
1.4 技术路线 |
2 系统开发技术 |
2.1 GIS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2.1.1 独立二次开发 |
2.1.2 单纯二次开发 |
2.1.3 脚本语言开发 |
2.1.4 组件式GIS特点及优势 |
2.2 ArcGIS Engine模块(功能)选择 |
2.3 ArcGIS Engine控件 |
2.3.1 地图控件(Map Control) |
2.3.2 页面布局控件(Page Layout Control) |
2.3.3 图层树控件(TOC Control) |
2.3.4 工具栏控件(Toolbar Control) |
2.3.5 许可控件(License Control) |
2.4 软件开发模式及开发平台的选择 |
2.4.1 C/S、B/S开发模式 |
2.4.2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
2.4.3 开发平台 |
3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
3.1 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及Arc GIS支持的数据类型 |
3.2 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介绍及比较 |
3.3 空间数据引擎 |
3.4 数据准备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建库流程 |
3.5.2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4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4.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4.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3.1 系统目标 |
4.3.2 系统架构 |
4.3.3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4.3.4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运行流程 |
5 系统功能实现 |
5.1 开发环境配置 |
5.2 界面搭建 |
5.3 功能实现 |
5.3.1 主窗体 |
5.3.2 登录界面 |
5.3.3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4 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
5.3.5 项目全过程管理功能的实现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特色 |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Visual C++中自画控件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D]. 索贝贝.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D]. 苗雨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热电技术的无线恒温装置设计[D]. 赖明万.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基于GPRS的CAN网关设计与应用[D]. 徐珊. 宁波大学, 2019(06)
- [5]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D]. 孙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内燃机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 程路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可编程控制器开发平台的自定义图控件软件的设计以及图控件智能推荐方法的研究[D]. 夏建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基于Mulitigen Creator和Vega Prime的车辆制动性试验视景仿真研究[D]. 姜博. 长安大学, 2019(01)
- [9]基于单细胞记录和神经元示踪方法研究猫V1区神经元外周抑制的受体机制[D]. 安彤. 浙江大学, 2019(03)
- [10]采煤塌陷地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少卿.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